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 心得摘要

雖然單人的力量很微弱,集眾人之力也是可以改變世界

Juo Penguin
Jun 1, 2021
https://unsplash.com/photos/yZygONrUBe8

簡介

目前已經公認,全球暖化是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的主因之一,其中比較劇烈的氣候異常,對人類來說這就是氣候災難,像是降雨太多(水災)、降水太少(旱災)…等。

而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暖化的最主要原因,這幾乎是目前各個科學家公認的事實。那要減緩暖化,最首要的就是降低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減少碳的排放量,但不只是單純「降低」變少而已,我們的最終目標 — 將其排放之降為零(當然不是說完全不排放,只是總淨值為0,換句話說,排放與吸收的總和為0)。

雖然很難,但此書作者 — 比爾蓋茲相信我們做得到,應用新的科技,搭配好的政策,以及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這樣才有機會在2050年之前達到碳排放量為0的目標。這本書不僅告訴你大方向該怎麼做,還提出了許多經過科學實證的方法,列出各種可行的方案,讓這個口號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有著許多具體可能的方法等著我們實現。

不是只要隨便說說「用愛發電」、「吃素救地球」等等的口號宣傳,這樣就不會有任何碳排放,確實有些方案是可以大幅降低碳排放,但並非只從單一面向著手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從各方面探討我們所有的人類活動,各項活動都要做到,才有辦法達成這個極為困難的目標。

如果是「關心環保議題」,或對於「該如何解決全球性規模程度的複雜問題」感興趣,這是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綠色溢價

舉例來說,一般的方法發一度電要兩塊錢,如果要改成零碳的發電(這邊不討論技術細節,雖然書中有提到)1度要三塊錢,那這個例子的發電的綠色溢價,就是150%。

簡單來說,將任何行為(無論是發電製造,還是交通),只要是涉及碳排放的行動,將其轉換為零碳排放的行動,要花多少額外的錢,就是綠色溢價。這是此書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因為我們必須清楚知道,目前我們做的任何事如果要改成零碳排放的替代方案,那要花多少的成本才有辦法達到所謂的零碳排放,也就是在2050年之前.為了達到這個最終目標,還有多少的努力空間,我們一定要將所有的行為都做到沒有碳排放的淨值產出,這樣才有辦法達到該目標。

像有些行為的綠色溢價相對好掌控,比如說發電這個是綠色溢價相對可以控制的,像是改為使用再生能源就是其中之一,接下來會詳細提到這部分。

因此如果某項活動可以改為主要用電驅動,那這樣該行為的碳排放就可以更好的管控,只要知道電的來源是「乾淨的」(碳排放量低),那該項行為或活動的,綠色溢價就是相對好掌控在比較低的成本。

因此許多行為的綠色溢價計算,幾乎都是以發電和電網的改善去做進行的,像是汽油車改為電動車,我們只要確保電動車的電的來源是乾淨的電力,例如使用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水力發電等等的再生能源,那我們主要計算改為用這些電力要花多少更多的錢來付我們的電費帳單,與原本使用汽油來相比要額外花費多少的成本,就可以輕鬆算出綠色溢價的成本。

而且電動車本體的部分,因為政策的補助,還有技術的進步,讓電動車和汽油車的價格差距越來越小,而且越來越多國家都明訂在某一年之前停售汽油車,種種因素讓電動車「車體的綠色溢價」越來越低,這也讓電動車的普及更加快速。不僅如此,其他硬體的資源也需要相應的支援,像是普遍設立充電樁、更方便的維修等等,在這樣商業與政府的雙管齊下之下,人們逐漸地換為使用電動車,至少在交通這方面,就可以達到一部份的減少碳排放。

因此,降低各種行為的綠色溢價是首要目標,前面舉例了車子(交通)這個相對成熟發展的部分,可以大概藉此得知綠色溢價的成本是如何降低,以及有哪些困難。

最主要還是透過創新技術的研發,有錢的國家可以通過政府的補助來達到,但相對比較中低發展的國家,就要依靠我們這些已發展國家花資金投入去做技術的研究,透過突破性的技術研究出更低綠色溢價的替代方案,讓其更簡單地被使用以及普及化。

像是研發更穩定且便宜的再生能源(最終理想是核融合發電),以替代水力發電或是太陽能發電,這兩者的建置成本都很高。否則,技術再好,高綠色溢價的方案也是沒有人會選擇,因為消費者壓根不會去挑那些替代方案,即便有意識到碳排放的問題,知道全球暖化的問題,但礙於生活的經濟上的限制,想當然爾,手當然會拿那個更便宜且好用的商品囉。

怎麼談這話題才夠「實際」?

既然要減少碳排放,我們就該知道碳排放到底從何而來。

主要有五大類,碳排放由高到低分別是,製造、發電、農畜牧業、交通,以及溫度調節。以下會探討各類別該怎麼減少碳排放,介紹各種目前可行的方法,以及值得期待的那些未來可能實現的方案。

☑️ 製造,我們製造最多的主要有三種,水泥、鋼鐵還有塑膠。

水泥開採需要用重型機具來採砂石,需要花費大量的能源,這大家應該都知道,但精煉水泥的加工過程,也會「直接」產生相應重量的二氧化碳,而這個反應化學式就是 CaCo3 -加熱> CaO(這是我們要的石灰,用來做成水泥) + CO2 ,因此在這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如果要將其碳排放歸零,就只能在排放時利用碳捕捉的機器將其封存起來了;或者是研發出其他綠色溢價比較低的加工技術,讓產生石灰時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甚至是零。鋼鐵也是同樣道理,在將開採出來的氧化鐵還原成鐵的過程,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也是需要用碳捕捉裝置,或是現在也有創新的製程可以將製造過程的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也是能大幅減少碳排放。

至於塑膠的製造,因為是把化石燃料做成產品(其他都是燒掉這些燃料),可以說是「碳封存」,把碳封鎖在這些產品中,所以主要問題不是碳排放,而是大量使用被丟棄之後,因其難以分解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而又沒有好好的處理,目前堆積在世界各地的河川、海洋,對生態造成不小的危害,是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

☑️ 發電,前面也有提到不少綠色能源,也就是那些碳排放比較少的發電方式,不過主要發電的來源還是以化石燃料發電為主(燃煤燃氣),台灣的話可以參考台電官網。

以2021/06/01今天的尖峰時段來說,使用化石燃料的發電(包含民營電廠),足足佔了「8成」,至於接下來要提到的再生能源(不含核電),全部加總也只佔了大約10%。不過這次討論的重點並非這些再生能源有多麽的低,而是探討這些再生能源的「限制」在哪,認清並不是我們所想那麼美好的事實。

即時資料: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06&cid=406&cchk=b6134cc6-838c-4bb9-b77a-0b0094afd49d

像是風電,你必須先知道風力發電要蓋在哪,因為一隻風力發電機組就非常龐大,需要多大的空間哪裡能蓋,蓋的地方還需要有足夠穩定的風。不僅如此,還有季節間歇的限制,一樣以台灣的現狀來看,從台電官網顯示的資料可以得知,台灣在「冬季」期間佔了風力發電一整年的70%。也就是說,用電高峰的夏季,風力發電反而只能發揮其30%,也就是說如果要在用電比較多的夏天,以風電作為主要的發電方式,哪會是不可行的方案,因為根本就沒風,你何來的電可以發,這就是在評估發展風力能源之前必須了解的限制之一。

太陽能也是,有陽光的時候才有辦法發電,以台灣這個低緯度的國家來看,確實夏季的發電量會比較高,就這一點來說在夏天的時候太陽能的發電會比風力發電還要好不少(但從數據來看,也只有4%左右),所以夏天確實可以多依靠太陽能發電。但缺點也不小,如果要提高發電的佔比,必須要找地方鋪設太陽能板,因為目前陽光轉換為電力的效率頂多只有原本太陽能量的25%,要足夠大的面積才有辦法轉換夠多的太陽能。所以相對一座火力發電廠,你必須要有好幾十、幾百倍的土地面積,並且塞滿太陽能面板才有辦法達到同樣的發電功率。除了台灣以外,在那些高緯度的國家,冬季反而是他們的用電高峰,因為需要用電來驅動暖氣讓室內變暖和,但是這個時期太陽的能量可能只有夏季的10%,所以這時候太陽能發電的貢獻非常少。就如風店之於台灣的夏季,必須要有其他能源來補足太陽能發電的不足,因此季節發電間歇性的限制也是一樣需要考慮進去的。

☑️ 交通,目前常在呼籲並鼓勵民眾多搭乘大眾運輸,例如公車、捷運等等,就是最簡單的減少碳排放的方法了。

如果是採用這個方法,你也不用管什麼綠色溢價,畢竟共乘總比你一個人開車還要省能源。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用你的雙腳,無論是走路還是騎腳踏車,這些都是碳排放量最低而且最省錢的方式。不過如果你不得不選擇購買或使用汽車等交通工具,可以選擇買效能更好的電動汽車;而如果你家裡已經有一台汽油車,或許可以選擇那些價格稍微昂貴,但是碳排放更低的環保生質燃料(來自植物殘渣提煉),這些都是我們目前可以做的選擇。

當然未來可能還有更新且碳排放更低的技術,我們最需要做的是不僅滿足於此,持續投入新的技術的研發,想辦法在各領域活動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像是研發更大容量的電池,讓電動車的優勢更為突出,更好更節能的輔助駕駛技術,都是我們可以期待發展的項目。

我們可以做什麼?

個人消費的選擇

一樣也是從上述提到的五大類別著手改變。

交通方面,上面已經提過很多次了,選擇那些相對碳排放量比較低的通勤方式,這是我們最直接且能確實發揮影響的作為。

製造方面,雖然我們不一定是製造方.但我們一定都是消費者。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選擇,來影響企業生產製造那些碳排放量更低、對環境影響更小的產品,選擇有環保標章或者是碳足跡比較少的產品,比如選擇使用環保袋少用一次性的購物袋,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總的來說,在這方面最簡單且最有效的就是 — 重複利用,只要減少製造產品,直接減少能源和原料的使用,這樣降低的碳排放(還有水)是很可觀的。如果你是喜歡嚐鮮的人,可以嘗試那些使用創新科技的低碳排放量環保產品,作為這些產品的早期採用者以支持這些創新與環保領域的公司,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政策與公共議題的關注

像是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三接公投議題,「公投」就是其中一個我們人民可以直接影響決策的方式,藉由我們的選票,透過我們的發聲,來引導政府制定對低碳排放更加友善的政策。

不只如此,還能參加一些政府召開的公聽會,發表你的意見,讓地方或是中央政府知道我們民眾目前的想法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我們確實在意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了解到減低碳排放量確實是有急迫性切必要性。人民選出來的政府,是要為我們人民做事的,我們同時也要要做好監督的責任。

督促改善一些過時的規定,讓政策造就一個有利於降低碳排放的大環境,越來越友善於相關科技的創新,有好的政策可以讓企業與我們一般的民眾,大幅加速實現這個零碳排放的目標,必須這樣三管齊下、缺一不可,大家同心協力的努力朝這個方向繼續邁進。

比爾蓋茲本人也認為我們是做的到的,雖然很難,真的非常難,但我們只要持續致力於減少碳排放的領域,不畏懼創新帶來的失敗,知道這些高風險的研發投入也意味著會有高報酬,而且不只是金錢方面的報酬,對於環境的影響可是更大的「收益」。

總結

總的來說,情況還沒有那麼糟,持續都有更新更好的技術,在解決碳排放的問題,可以看到政府與各大企業都有逐漸重視這個議題。而個人方面,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確實做好各自能做的事,無論是盡己所能,在工作上以自己的職權做些比較友善環境的決策;或是消費選擇時有意的挑選那些低碳排放的產品,或是省電的電器產品,這些都是微小但確實的一步,朝著零碳排放的世界邁進。

冷氣調高一兩度,使用更少的電力,或能夠接受較高的綠色溢價,改用哪些低碳排放的方案。最後呼籲政府制定更好的政策,鼓勵這方面的創新科技,並且監督政府在這方面相關的作為,即便投入的錢,就如石頭丟進池子,失敗了無法回收資助,那也是值得的,因為這些失敗的經驗會化為下一個研發的基礎,讓我們知道哪些方案是可行不可行,至少有所嘗試。

--

--

Juo Penguin

不挑食的雜食者,近期的目標是瘦1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