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該寫一本書? — 心得筆記

寫書之前想想你的目的!

Juo Penguin
Aug 3, 2021
https://unsplash.com/photos/y02jEX_B0O0

前言

推薦這本書給對於「想出書」有疑問的所有人,雖然此書篇幅不長,大約1~2小時就可以看完,但內容足夠精簡扼要,涵蓋了8成以上關於出書需要注意的重點,足以解決大部分你對於「寫書」這件事的疑惑,儘管並非講到很詳細,但已經是個在「寫書出書」這方面足夠好的敲門磚了。

作者是個專業「代筆」,相關經驗已達20餘年,她筆下完成並出版許多書,幫各種作者寫書的經驗已經非常豐富,因此這方面的經驗可說是足夠可信,並非只是泛泛之談。

本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準備、開寫和宣傳。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一開始的準備非常重要,接著開始寫之後,「持續」下去直到完成一本書也不簡單,最後的宣傳,則是決定你的書是否有讓你滿意銷量(或達成你寫書目的)的關鍵。

準備 Plan

在開始動筆之前,先做好這本書的規劃,不要邊寫邊想,準備好你要寫什麼再開始動筆寫,這樣才能寫出前後呼應、結構足夠完整的一本好書。

目的

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項,先問問自己,你為了什麼而寫?

是為了宣傳課程,寫一本教學用書?或是為了整理過往的專業經驗,幫助剛進入該領域的新手們?還是你就是想賺大錢,想寫本暢銷小說等等,無論是哪種目的都可以,只要目標明確而且是「你寫得出來的」,都是個好目標。

要注意「你能不能寫得出來」這件事,也就是說寫書切勿「好高騖遠」,不要訂個你根本無法達成的目標,如果你肚子裡根本沒墨水,完全沒有足以完成目標、寫成一本書份量的知識含量時,那就別勉強自己寫書了,先回去練習寫文章、充實自己相關的領域知識再說吧!

否則訂個當下達成不了的目標,在寫書的路上只會百般痛苦,每寫一個字都會讓你懷疑人生,覺得人生好難。即便完成了,硬擠出當下不符你能力的一本書,通常也不會是符合你期待或者你目標的書。

幫誰的忙?

這本書是為了誰而寫?

思考你的目標讀者是誰,解決他們什麼問題,能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幫助?思考得越具體越好,而且越仔細精確,會讓你在寫書時更加明確,別為了「迎合眾人」寫出那種泛泛之論的書,即便你的意見會激怒某部分族群,也儘管寫出你的想法吧!

這當然不是要你寫出過於偏激的歧視言論,只是說不要兩面都討好,導致意見的立足點不夠強,這樣對你的目標讀者只不過是網路上隨處可見的那種建議罷了,就像是星座或是血型的占卜一樣,只不過是廣泛模稜兩可的言論而已。

例如你的專業是打掃和整理房間,你可以將目標讀者設定為解決20~40歲職業「家庭主婦」,解決他們下班後與假日的打掃困擾,特別是不想花太多時間整理的「懶人整理術」。

這邊只是舉例而已,當然目標越詳細越好,這樣讀者一旦看到這本書時,就能馬上「想像」出有了這本書並照做之後的「問題改善」,讓讀者「想要」而不只是「需要」!

大綱與每章重點

知道要寫什麼之後,接著最重要的就是規劃這本書的大綱了,大綱之於書就像骨骼之於人體,大綱也可以說是這本書的主軸、主題,,一旦設定了之後你在寫作時比較不容易偏離主題,比較不會寫一寫就從整理房間變成美食鑑賞。因此,如果你沒有設定大綱,這本書通常會讓讀者無以適從,可能會像是前面說的是A,中間談的是B,後半段又談到C,這樣就不知道你到底想表達什麼了。

大綱可以用便利貼、心智圖之類的直覺工具,把你想到的任何想寫的內容先寫出來,這時先別管你寫的內容有沒有關聯、有沒有用,寫完之後再依照再做分類,把剛剛寫的依照類別、相似程度等等的來分群,這樣的群組就會是「章節」了,這時候你就已經完成書本的初版大綱囉!當然在寫書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大綱

大綱完成之後,就可以先來規劃每章節的內容重點了,作者建議每章節至少要包含「為何」、「什麼東西」、「如何做到」和「所以然後呢?」。以上面提過的「居家整潔」為例,如果這章節提到「浴廁間整理」,「為何」方面可以提到為何這個地方的整潔很重要,各種原因皆可,端看這章節要講的主題;「什麼東西」則是可以提及廁所和浴室的種類,以及該整理的物品;如何做到就是你大展身手之處了,重點就在於你如何做到,有什麼「厲害的絕招」;最後補上「所以然後呢?」,在章節的最後分享類似的案例或是補充一些資料以供讀者參考,作為這章節的收尾。

份量

一本內容還算豐富的書,大約有8萬~10萬字,你可以回頭看一下總共有幾章,就可以知道平均每一章、每個小節大概要寫幾個字了,至於近年流行篇幅較短的專業書籍,也至少有5萬~7萬個字。

備註:這邊說的是「中文字」,英文的話大約是乘以0.6(英文字數乘以1.5倍約等於中文字數)

開寫 Write

前面花了這麼多時間與精力,終於規劃好要寫什麼,接下來,就是正式動筆了!根據你寫的書籍種類,有不同的寫作訣竅,但這邊不會談及這麼詳細,只會提到寫書(或說寫作)的通則。

讓人看得懂

寫得簡單直白讓讀者能一看就懂,雖說看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做起來可不這麼簡單。特別是「知識的詛咒」,一旦你越了解你行業的知識,你越容易深陷其中,以為「大家都懂」你所處這個領域的「行話」,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縮寫」,例如WHO、WTO等,即便這些縮寫已經很常見了,但還是盡量將其展開為全名,寫為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完整名稱,這樣讀者不必猜你到底指的是什麼,讀起來也會更輕鬆。

接著是具體詳細,與其說「數量很多」,不如舉個實際的數字,說個五百、一千也好(盡量使用實際的數據),具體一點總是讓人更容易想像。

文章的節奏感也很重要,避免文字太緊湊,切勿寫一大堆而不分行、不分段,這樣就像是有個人自顧自地在你面前霹哩啪拉講得口沫橫飛,完全不給你喘口氣,任誰都討厭這種人,是吧?所以記得寫到一個段落就該用句號結束,寫到一個小段落時就分段,不要覺得塞滿字就是內容很豐富,這樣只會讓讀者反感喔!

吸引力

完成了最基本的「讓人看得懂之後」,這時你的文章、作品大約是「及格」而已,還要一些誘因讓人覺得這是個「佳作」甚至是「神作」。

大部分書本的最前面都有「前言」,除了封面封底和目錄以外,這是決定讀者要不要繼續看這本書(或買下這本書)的決勝關鍵,如果他覺得足夠吸引他的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內容,買的機會就很高了。雖說是前言,但其實是寫完整本書之後才開始寫,因為只有在你完成這本書之後,才會清楚到底這本書哪裡重要,哪些是對讀者最有價值的,在寫作過程中會慢慢釐清這些事,所以才會將其放到完成書之後再寫,把你覺得這本書對於讀者最有用的部分大方地展露出來吧。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許多人在學期間唯一記得的就是老師在上課說的歷史故事,因此在書中穿插些故事,讓讀者不會只有看到你的平鋪直敘,這樣不只可以讓讀者「醒醒腦」,也可以藉由故事這些真實案例讓人更加信服。故事的架構大概為:誘因,是什麼引誘主角做這件事;發展,故事怎麼發展;解決,主角怎麼解決這件事;呼籲,這故事為我們帶來什麼改變,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特別是現在這個資訊時代的讀者,大家都比較急性子,無論是結論或這章提到的問題,可以採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在章節的一開始就「暴雷」給讀者,甚至寫在標題、副標都可以,這樣更能吸引讀者繼續看內容一探究竟。

前面也有提到具體與詳細,不只運用數字,你也可以大膽使用「譬喻」,像是數據這方面常用的「幾個101高度」讓人可以想像其數量之可觀,如果是「感到很可疑」,或許可以比喻成「嗅到一股可疑的老鼠臭味」,將抽象的情景轉為具體的感覺,令人更能夠深入其境。不過譬喻盡量不要使用太冷門的才好,否則只有你懂那個情境,對讀者來說這樣沒有更清楚,反而更難懂了。

寫不出來怎麼辦?

規劃時滿腔熱血,看著自己寫得滿滿的計劃,用著藍筆紅筆圈起來的各個章節重點,甚至連週計畫都排好了,決定了一週要寫多少內容,心想只要照著計畫在一年後就能寫完了!

一開始都很順利,憑著當初美好的「完成想像」寫起來都很順,已經在想寫完書時要用什麼方式慶祝。但你才剛寫完第一個章節,看著眼前空白的Word檔,上面只寫著「第二章」的狀態已經維持了三天了,想到接下來還有30章要寫就感到了壓力,但時間只過了兩週,就此放棄好像有點早,但你不知道該怎麼辦…。

無論你有沒有上面這種經驗,只能跟你說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即便是暢銷書的作家、大文豪也都遇過這種「卡住」的情況,這時作者建議的方法就是 — 「不要寫書」。

並不是叫你完全不寫,而是不要執著於「寫書」這件事上面,例如你可以想想你的第二章有什麼要寫,章節的重點是什麼,先寫片段的文章;也可以用「說的」,利用App錄你的想法,也可以用語音轉文字直接把說的話轉為文字直接記錄下來;或是收集相關資料,補充你的知識「存糧」;無論是哪種方法,都可以說是收集寫作「素材」的方式,這樣都比你完全放棄看著Word發呆好。

如果你的文筆真的不佳,也不想特地為寫書鍛鍊文筆,作者還提到可以請「代筆」幫你寫,雖說這可不是一筆小費用,但是可以幫你省去非常多的麻煩,也比較不必擔心寫出來沒人看得懂。

最後再來編輯

「苦守寒窯十八年」,苦苦期盼的書終於完成了,這時你可以先大肆慶祝一番,先休息1~2週,因為要等你冷卻之後再來回頭看你的書,這時才會發現原來你寫的書並非想像得這麼美好。

俗諺云:Hot draft, cold edit. 翻成中文就是「熱熱寫,冷冷改」,用感性寫書,再用理性編輯。

編輯要做的第一件事:將整本書「印出來」,並且最好準備一個大空間,讓你可以趴在地上一次瀏覽大部分的內容。如同一開始規劃大綱一樣,這時候要運用你的直覺做整理書的內容,並回想當初的大綱是否如你所完成的一樣,如果這時覺得某些章節安排得有點奇怪,準備好紅筆儘管修改吧!

修改好書本內容的大綱與章節安排後,接著是針對書中的細節內容作「優化」,修改那些詞句不通順、前後邏輯不一的地方,或是那些讀起來很奇怪,連你自己都看不懂要講什麼的內容,將內容修改得讓人(包含你自己)看得懂吧。

基本的可讀性和連貫性都已經編輯好了,接著是檢視你的「文章風格」,一開始都用第一人稱敘述,但你可能會發現後半段變成第二人稱在陳述,像這樣的描述風格盡量保持一致,在這個時候你就要決定到底該用哪種風格,才不會讓讀者感到前後不一,產生這到底在講什麼的疑惑。

如果心有餘力,最好請專業編輯幫你過目,不只能挑出那些你看不見的盲點,這樣也是給這本書一個保障,至少是由專業人士把關過了,書的品質有所保障。

最後,送幾本試閱本請讀者幫你過目吧。送給那些真的會讀你書的「目標讀者」,而不是身邊的親朋好友,如果是專業書籍他們看不懂也是正常的,因此也沒辦法給你實質建議,而如果是目標讀者跟你說「看不懂」時,你就要注意到底哪邊寫得看不懂,這時他們的意見回饋相當寶貴,是促成你這本書是否有人會想看想買的最後一哩路。

大功告成! 談談出版吧

既然寫完了,除了開香檳慶祝以外,該好好面對現實,談談出版這件事吧。

作者提到的出版主要有三個方式,這邊只會簡單介紹這幾種方式的特色,至於各個方式的優缺點在原書中都講得非常詳細,有興趣了解詳細內容可以翻閱原書喔。

  • 傳統出版:寄原稿給出版社,也就是俗稱的「投稿」,一旦通過評選後所有的出版事宜都由出版社承包,你領的就是版權費、稿費之類的報酬。
  • 合作出版:「花錢」請出版社幫你出書,他們會幫你打理好出版的相關事項,比起自費還要輕鬆一些,但通常花的錢相對也會多一點。
  • 自費出版:「全部自己」做,無論是印書、編排設計等都要自己請人製作,通路也是自己找,行銷也是自己來,擁有最大的出版自由程度,當然也是最累的。

宣傳 Promote

實體與網路

  • 實體:一切會直接與人接觸的都算是實體活動,優點當然是能夠與讀者有深入的互動,而缺點是受限於一次只能為眼前的這些人宣傳。像是媒體曝光,雖然能夠上電視很高興,但實質上會不會轉換為銷量都是未知數;而活動方面,像是研討會或是新書發表會,能夠與讀者有實際接觸,做交流與互動,就像在參加派對一樣,光是聽起來就很有趣了,但缺點是活動辦起來很花錢而且籌備非常花時間。
  • 網路:包含網站、部落格、電子郵件清單、社群媒體等。優點是沒有接觸人群的限制,訂閱你的人、粉絲越多越好,宣傳也會越有效;缺點是大多都需要長期經營維護,為你的網站、部落格或任何社群帳號更新「有用」的內容,使用者才會繼續留在你的網站,否則網路上這麼多選擇,為什麼一定要追蹤你呢?

發展你的事業

除了宣傳你的書以外,也可以用出版的這本書宣傳「你自己」。

現在你的身份已經變成「作家」,是個出版過書的人,或許有比較多的機會,受邀參加各種研討會談談你的書,也可以在書中宣傳你的線上課程,或任何你想發展的事業。與他人見面時也可以送對方你寫的書,這是個比名片還要好的「自我介紹」的方式,無論書賣得好不好,至少你都完成了這本書,在你的領域有些心得,有著獨特的見解,總之就靠著書好好宣傳你自己吧!

總結

寫書是個挖掘自己的過程

不管書賣得如何,到底有沒有為讀者解決問題,這些「結果」對作者來說其實都不是最大的收穫,重點還是「寫書過程」帶來的體悟與變化。

透過寫一本完整的書,就像是孕育孩子一樣,靠著挖掘自己所有的知識,竭盡畢生所學,把此生的所有絕招都釋放出來,將其化為養分培育這本書,從第一章、第二章…到最終章節,直到完成它,最終養育成一本完整的書。

這樣的過程是平常在寫單篇文章無法比擬的,每篇文章可以不用有關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而寫書可不一樣,必須以系統性,有完整系統架構的大綱做「編寫」,寫書可以說是將知識串連起來的作法,如果說單篇文章是個點,章節是條線,一本書就會是一個「面」甚至是一個「體」了。你在這個領域的知識體都濃縮在這本書中,用著文字將其鋪陳描述,引領讀者進入你的世界。

--

--

Juo Penguin
Juo Penguin

Written by Juo Penguin

不挑食的雜食者,近期的目標是瘦10公斤。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