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暗示,回話暖心的聰明回話術 — 書摘心得
重點在於「觀察」與「傾聽」
前言
此書列出了將近80項小訣竅,有原則也有方法,涵蓋了大部分日常生活會遇到交談聊天的各種場景,用這些小技巧可以幫你找回與他人溝通的自信心,也可以改善說話技巧,聊天更加熱絡,甚至能讓大家都喜歡找你聊天。
如果自認不善於溝通,覺得自己是個「句點王」;又或者是自以為很會聊天,但每次大家都不想跟自己說話。可以看看是否做了書中列出的「白目行為」,而又該怎麼改善,在其中或許都能找到一些端倪。
總的來說,這是本不錯的工具書,尤其當自己覺得「剛剛的聊天怎麼有點尷尬」時,就可以翻翻目錄(或書後的檢核表),看是不是踩到別人的雷惹別人不高興了,該如何調整說話的方式,這樣反覆「有意識的」練習溝通,相信每次聊天都能越聊越起勁的。
在你身邊就感到「自在」
與其讓人覺得你是「高高在上」,滿嘴專業術語的「博士」,不如當個「有缺點」的人,會讓人覺得更有親和力,相處時更輕鬆自在。
這邊說的缺點並不是要你一直提到自己的缺點,這樣只會讓人覺得你好煩,怎麼不停地發洩負面情緒而已。而是指聊天時偶爾提到自己「出糗」的經驗,百密也有一疏的特殊經驗,也就是「消費自己」開自己的玩笑,這樣能讓對方覺得你願意提到這些難堪的經驗,而彼此之間即便還不夠熟悉,但能藉由這樣的經驗分享,讓對方覺得你能夠「坦誠」自己,也就比較容易卸下心防,聊起天來不必拘束更輕鬆自在。
不過要注意適可而止,稍微提到幾件糗事就好,否則過頭只會讓其他人覺得你真的很蠢,平常也太粗心大意了,因此反而會失去信任,以後有重要的事情可能因此不敢交辦給你。
我認為最厲害的是「平民博士」,這類型的人能將專業知識深入淺出地、自然地在聊天時提起,而且能說地讓人覺得很有趣,即便完全不懂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也能聽得津津有味。願意無私分享自己的所學,讓他人能感受到對於專業的熱忱,被該熱情給渲染,而且不會認為自己說的都是對的,仍虛心接受指教,與他人互相交流知識,很希望身邊能有各領域的這種朋友,也期許自己能成為平民博士,分享自身所學幫助他人。
大家想聽的不一樣
男女想聽到的讚美不一樣。男性通常希望「能力被肯定」,例如直接被誇獎「你溝通能力真的很好,專案處理的得心應手」,那這樣大部分的男生都會覺得有確實被稱讚,知道努力是有被看到的,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而女性則大多是期待「個人被喜愛」,比較關注在自我是否有被關注到,是不是個體受人喜愛,例如直接稱讚「幸好同事是妳,這案子才能順利進行」,這樣女生會覺得感到被重視、有被關注,比較能打動對方的心。
除了讚美以外,在發牢騷時也是類似的道理,男女之間想聽的回覆不一樣,基本上表達共同感受情緒就好,不一定要給出實質的建議。尤其是男性在聽女性的抱怨時,常常會忍不住給出理性的建議,用自己的觀點說著「你這麼做就好了、應該要…」。
但這樣只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說「風涼話」而已,根本不懂她的感受,會覺得你不打算融入話題,只想在旁邊「觀望」著而已。這時候對男生來說比較好的作法,則是先試圖以女性的思考方式來理解對方的情緒,表達出「我懂妳」的應對,像是「這一定很辛苦吧…」、「我懂,我也有類似的經驗!」「真的假的!? 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吧!?」等等,能表現出同理心的回覆,對方會覺得你懂她的感受,我們是「一夥的」。
而如果是女生聽到男生給出理性的解決方法時,也可以試著用男性的觀點思考,並不是對方不在意妳的感受,而是男生大多就是這麼簡單直白,所以可以感謝對方給的意見(至於有沒有用就不清楚了),很高興對方能想出一些解決方案。
終究男女雙方的思考模式大不相同,不太可能徹底改變固有的方式,但如果能用同理心嘗試理解對方是怎麼想的,知道基因天生的思考迴路是什麼樣子,比較不會覺得對方很敷衍或是不在乎,比較清楚對方是「用自己的方式」在關心自己,也能做出更好的應對,彼此的感情也能更加升溫。
具體誇獎才有誠意,別說些不著邊際的讚美詞,像是妳今天真漂亮、你超厲害的、今天很帥喔…等,用這些不痛不癢的誇讚,很容易達不到原本的目標意,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是在阿諛奉承還是反諷?因此最好在你要說的誇讚之前,加上「具體原因」,可以把前面提到的這些讚美改為:「妳今天真漂亮,脖子戴的首飾是新買的嗎?金屬的質感很好,很有品味耶!」、「能將工作做得又快又好的就只有你了,你超厲害的!」,加上了實際的原因之後,讓人覺得你的讚美很有信服力,更容易打從心裡感到開心。
話題傳接球
首先是接球 — 傾聽,主要原則是「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被理解」。
認真聽別人講話,千萬別中途插嘴。但也不是在講話過程完全悶不吭聲,這樣對方會以為你已經恍神,根本沒在聽他講話。
初階的作法,建議是在對方講到一個段落、一個重點或任何你覺得是一個關鍵點的地方,給予「適當的」回饋。例如點頭、應聲對答(嗯嗯、原來如此、喔!?),最好是肢體動作搭配聲音與表情,對方會覺得你真的有在認真聽他講話(無論你是不是真的在聽),會覺得跟你聊天是有被尊重,是在乎與對方聊天的,會增加對你的信任感與好感,這樣一來彼此聊天也更容易熱絡。
而更進階的,是將對方提到的資訊在腦中做「重點整理」。
簡單舉個例子,像是聊天時剛好提到旅遊的話題,朋友霹哩啪拉就說出這一大串:「去年有去過西班牙,在前年…好像是待在匈牙利還是奧地利,而在更久之前也去過荷蘭和法國…喔對了,也有去過芬蘭,那邊的景色真的很美! 丹麥也不錯! 不過小美人魚的景點有點讓人失望…」,乍聽之下好像沒有重點,只是在炫耀自己去過很多國家而已吧?不過換個思考方式,你可以把這一串話做分析並統整,並回他說:「 聽起來你幾乎都是去歐洲的國家,這麼說來妳應該是很喜歡歐洲吧?去過西歐、東歐還有去過北歐耶!」,這樣的回話能讓對方覺得「你懂她」,不只認真聽還有在「做筆記整理」,對方就更容易敞開心胸分享自己的事情。
尤其這一招在面對「比較不擅於統整梳理思考」(跳躍思考)的人特別有用,每次談話常常都講一大串,總是被說「講重點」的那類型,而如果抓不到重點,甚至還可以反問一些關鍵的地方(例如剛剛的話題,你可以單問某個國家,縮限主題讓範圍更小,對方也比較不會扯遠了),讓話題能夠順利繼續下去。
接下來是傳球(回話或發話),主要分為 被動傳球和主動傳球。
被動的回話,除了剛剛的重點整理其實可以算是整合了,這邊列舉幾個方法,5W1H和感同身受。
5W1H為眾所皆知的What, Who, When, Where, Why 和 How,簡單來說就是用「問題」來反問對方話題的細節,除了你自己能表達出對於話題有興趣,認為你想要積極參與這個話題,會開始透露更多自己的想法,聊天也能漸漸的更加熱絡。例如剛剛提到的「旅遊」話題,可以試著用5W1H任一個問題反問,可以問對方「聽說芬蘭的冬天超級冷唉!那你去芬蘭是什麼時候?」(When)、「我一直都很嚮往能到歐洲旅遊!那你去了這麼多地方,你可以分享其中一個國家的行程嗎? 」(What),這樣的回問之後,對方可以很容易的。
用5W1H方法的問題盡量具體而且淺顯易懂,要特別注意「How」的問題,我們常常會問出「你覺得如何?」(How do you feel?)這種比較不著邊際的情緒感覺的問題,對方也只能回說「我覺得不錯、感覺不太好」之類的感受,然後話題常常就沒然後了…。我認為詢問「感受的How」需要搭配具體的情況才能使用,否則還是少一點使用比較好,不過可以選擇使用「怎麼做到的How」,例如「你是怎麼到達那個國家的? 在那邊是如何在城市之間行動的?」,這樣做可以喚醒對方當時的回憶,分享具體的交通與行程的細節,而且自己也能獲得各種有用的「情報」。
主動的發話,則是可以依照幾個常見主題來引導話題。例如天氣季節、新聞、旅遊、美食、街道城市…等(原書有個八大主題的口訣方便背誦)。
以最常見的「今天天氣真好」來說,雖然很傳統但仍然很有用,然而不是說這一句就完成了,否則話題就這樣結束了,必須加上「接續」,例如「今天天氣真好,不過下雨天也格外有氣氛,尤其像現在反倒是希望天氣不要這麼好,多下點雨也好,水要不夠用了…」可以接續限水的話題,或是「今天天氣真好,不過這個季節有點熱,待在戶外有點曬…」可以接續戶外活動或是季節的話題。發話的承接很重要,這決定了對方能夠順利回話,還是直接句點別人,不過這方面需要多練習才會更加自然的想到該接什麼話,接續的內容是話題能否順暢開展的關鍵。
不過要小心敏感議題,像是政治、人種問題、性別平權等等,除非你明確知道對方可以接受這類的話題,否則還是保守一點比較好喔。
總結
平常的「人類觀察」訓練
無論是在通勤還是走在路上,你都可以觀察著別人的一舉一動。這樣的好處是不只可以把觀察到的「事實與你的感受」做為話題;也可以訓練自己的觀察力,應用在平常的對談中,用具體的觀察注意到對方的「精心打扮」的細節,會令人感到「你是有特別在意的喔」。除了增加對方的好感度,進而讓對方覺得你值得信任,無論是朋友、情侶之間的聊天都可以用這個技巧,而且商場的溝通更需要如此,觀察就是最基本且最實用的談話訣竅。
舉例來說,一般的話題「上次在路邊目睹了小女孩不小心手滑了,將手中的冰棒掉在地上,雖然沒有哭但是看起來很難過…」,用這樣的觀察經驗來提起各種主題的話題,可以搭配著「你也有過相關經驗嗎?」「 如果你是父母,會怎麼對那位小女孩說? 會如何處理呢?」,很自然的承接各種議題,甚至還能透過這個實際案例,藉機得知對方的價值觀與看法,互相交流彼此的想法,更深入了解對方。
而應用在平常的商務對談,則是可以從對方的外觀開始觀察,看有哪些「特別不一樣的」地方(當然看不出來就別硬提了)。像是你有看到對方的無名指戴著戒指,或許可以不經意的提到對方「看你手上的戒指, 想問OO(對方的名字)是結婚了嗎?」,用類似的發問來引導並讓對方聊起「自己」,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氣氛緩和,談起商務更加輕鬆,聽說這是業務常用的方法呢。
補充各種雜學知識
最後我個人想說的是 —「 雜學知識很重要」,雖然書中沒有明講,不過根據前陣子讀的書與自己的經驗,要與各種人都能聊得來,多方涉獵各種知識是很重要的。這樣才不會對方說什麼你都聽不懂,而你也不知道該怎麼回,即便你知道書中的這些原則,但你就是落得「無話可說」的窘境。
而具體要懂哪些領域的知識比較好?
我認為至少「國中時期學過的所有學科」都要有基本的理解。
像是美術,至少需要知道各種藝術品的差別,陶器、瓷器、油畫…等,在聊到藝術相關才不會什麼都不懂。自然方面,物理上基本的牛頓三大定律也要知道,知道慣性與加速度是什麼,聊到交通工具相關的話題時,才不會因為不懂單位與基本原理而出糗;地理方面,你需要大概知道緯度、經度代表什麼,還有各種氣候的影響,尤其最近氣候異常的話題很熱門,你要有這些基礎知識才容易加入話題…。
除了學科知識以外,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凡事都嘗試看看,有不一樣的經驗與體會,增加自己知識的「深度(專業)與廣度(不同領域的探索)」。有了這些知識與經驗之後,再加上有意識的練習,在聊天時你不只聽得懂別人想說什麼、理解弦外之音,也能用適當的話語回覆對方,讓大家都喜歡跟你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