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本書 簡短書摘
先講結論,要讀懂一本書,最重要有兩點,增加自己的「基礎學科」知識,以及懂得「反芻」。
索引Index
何謂讀書?
讀書的誤解
選書之道
讀懂一本書
如何記憶一本書
總結
何謂讀書?
讀書是個讓你足以「反脆弱」的工具,何謂反脆弱?
就是讓你能夠在受到「攻擊」時,不會馬上被擊倒,靠的是透過讀書增加自己的知識量,讓自己有足夠的知識抵禦別人的攻擊(質疑、指責等等),不會馬上被他人隨便說一說就無法回嘴而吃悶虧。
靠的是讀書的3大特性:目的性、沉浸式的學習、多向度的學習。
目的性方面,讀書是個「目標導向」的行為,讀書大多都是為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是自己「主動性」的找書來學習(除了被要求強迫讀書這種情況)。
而你在讀書的時候,沉浸在書中的整個主題之中,不像網路文章這種碎片化的學習,是處在作者建構的世界之中,這樣的學習是非常有用的,讓你藉此刻意練習著,在書本中的同樣的領域之中重複學習著,遞進地增強你在這方面的知識。
讀書的誤解
雖然我們都會讀書,從小到大不管是教科書還是為了大大小小的考試,也都讀了不少書,但是常常有一些「偏見」對於讀書這件事有一些誤解,例如以下幾個舉例:
讀書無用論
有一些人認為讀書這件事是沒有用的,這些人認為書本蘊藏的知識和內容,你才花幾個小時學習而已,怎麼可能就能夠把該領域的東西摸透? 然而事實上是有可能的,尤其是那些內容豐富的好書,你只要讀一本就能學到作者畢生所學的「精華」,如同前面所提的,我們能夠透過讀書達到沉浸式的學習、刻意練習,藉由書本與各領域的作者「談話」,學到各式各樣的專業知識。
其實在校時所使用的教科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大家可能忙於考試忽略了這件事,我們就是透過這些教科書一步步學得這些基礎知識的呢。
只讀自己會的就好
讀書上也不例外,我們常常居於舒適圈中,不太會選那些對自己來說看起來太難、內容艱澀的書本,所以在選書時,常常只會到這些自己熟悉領域的書架上看有哪些新書出版了,幾乎不會選擇那些自己從來沒看過的領域,但是這樣我們永遠只會自己會的,俗話說「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容易落得這樣的窘境呢,有些好書(像是比爾蓋茲等等愛讀書的名人推薦的書籍)即便一開始讀不下去,但越讀下去會逐漸累積該領域相關的知識,漸漸突破一開始的門檻,就可以體會到樂趣,並把這些新知識納為己用了。
自己讀就好
雖然讀書是一個人就能進行的活動,確實也是個逃離平常繁忙工作生活,好好靜下心來的一個消遣,一般只為了休閒的目的倒是並不用太在意學習成效,不過如果是帶有目的地學習,最好還是與他人交流、互相學習,參加例如讀書會之類的團體,無論是自己講書,還是聽別人分享基於該本書啟發的各種想法,都是比起自己學習而言,能夠獲得更多相關知識,也能有機會藉機好好整理自己讀後想法的機會呢。
極少輸出 — 讀完就算了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雖然自己也讀了不少書,也都能講出每本書的名字,但是一旦有人問你那本書在說什麼的時候,常常講不出個所以然?
這就是因為讀完書之後,並沒有輸出,輸出包含作筆記、畫心智圖、講書給別人聽…等,如果沒有透過「輸出的階段」或是反覆學習來增強自己的記憶,極度容易在讀完書之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書本內容的記憶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淡化,再也想不起到底讀了什麼了…,雖然有些知識是會逐漸內化成為自己所用,但頂多只留下一小部分,當時讀書大多的時間可以說是都浪費掉了。
接著要從選書,如何讀懂一本書,最後是記憶一本書,這樣的順序介紹此書的內容。
其中記憶的部分就有講到該如何輸出,透過講書、心智圖等等來增強自己的記憶,藉此增強學習的效益,其中講書的部分,就是能讓沒讀過該書的其他人,也有機會學得相關的知識。
選書之道
最重要的是:該書是否足夠「有用」、「科學性」以及是否能夠「帶來新的衝擊」。
TIPS原則
- Tool:工具性
就是一般所說的工具書,該書提供的知識,是否能夠讓你作為工具使用。例如常見的商業類型的書籍,無論是教你如何製作表格,告訴你一些商業模型該如何使用,這些對你來說是可以藉由這些書中的內容,強化自己技能的,都屬此類。 - Idea:啟發性
這些書雖然不見得「實用」,但是通常能讓你在看完之後,忍不住在內心發出「啊!」、「喔?」的聲音,感覺心中似乎激起某些波瀾,好像心靈上有些變化。
例如:常見的文學名著,如雙城記,偏見與傲慢,老人與海等等的經典著作,這些書本在實務上確實都稱不上「有用」,但是大多都能讓人在閱讀完之後,體悟到一些人生道理、不同的概念等等。 - Pratical:實用性
提供建議,一些準則等等,不管是生活上、工作上都屬此類,是否實用的標準這部分比較因人而異,但是實用性唯一的準則就是是否足夠「建設性」,有沒有提供建設性的建議,也就是說整本書中,必須要告訴你「該怎麼做」,這才稱得上實用。
例如,「論語」就是實用性非常高的一本書,從個人、團體、家庭甚至到國家,該書都在跟你說該怎麼做,像是常聽到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在建議你平常該怎麼對待他人;「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則是建議你說交友要謹慎,選擇符合這三種特質的朋友就對了。 - Scientific:科學性
作者認為最重要的選書標準,或許是因為他本身是理科出身,對於書本的核心概念,是否合乎解釋世界運作的科學,然而這確實也是各學科的基礎,如果書本所講的內容沒有科學上的理論、實驗證據支持,則該書內容論點會因此比較難以立足,容易淪為空談而已。
例如,「人類大歷史」,這本耳熟能詳的書,橫跨歷史、生物、地理等等的學科,告訴我們人類是如何演化,怎麼發展到現在這樣的現代社會,融合了各種領域的知識,用回顧歷史的方式講述我們這麼久以來做了哪些事,是本科學基礎十足的一本好書。
其他原則
除此之外,此書中還有提到一些選書上的原則,例如:
- 出版社:
作者認為規模較大的出版社,會比較有品質保證,會事先過濾一些好書,然而這部份也是要看書本而定,比較屬於見仁見智的部分,像是之前頗有爭議的快思慢想,雖然原文沒什麼大問題,但是翻譯上就是爭議之處呢。 - 推薦人:
像是前面也提過的比爾蓋茲,其他比較知名的還有巴菲特、Elon Musk等等,這些確實是真材實料,飽讀詩書的推薦人,所推薦的書通常比較有保障,畢竟他們既然要推薦,為了自己的「讀書矜持」而推薦真正的好書(如同上面所提的TIPS選書標準),比較不會是拿錢辦事,只為推薦而推薦的。 - 作者背景:
尤其是在專業領域上鑽研許久的作者,像是教授寫的書,通常該書的論述都來自於作者本人畢生在做的研究,也因此比較有實際數據的保障,相對地資料來源來源的可信度比較高,空口說白話的機會比較小一點。
例如,「原子習慣」這本書,作者專門研究習慣、決策相關領域,也是自身實踐書中理論的第一人,且開設「習慣學院」幫助他人改善習慣…等,累積了許多真實案例,讓該書的論點足夠穩固。
讀懂一本書
終於進入本書的主題,說明該如何讀懂一本書了。
其實並沒有什麼訣竅,作者認為除了擴增自己在理解上的「池子」,接著就是回顧反芻書本,用反覆的回憶來增加自己對於該書的印象,進而讓自己逐漸了解,最後到「讀懂」一本書。
擴充基礎學科知識
首先是增加基礎學科的知識,這部分看起來雖然簡單,但是個「長期投資」的經營,必須花上時間及廣泛閱讀才能增強這部分的知識「池子」,這個池子越大,你能接受的書本內容範圍才會越大。
作者認為最必要的基礎學科主要有以下7種,需要加強這幾種領域的知識,讓自己的理解力、知識池子更為擴大,各個領域互相補強,交織而成的知識力會更加強大。
- 邏輯學:
任何學科的基礎,幾乎所有的學科都建立在紮實的邏輯架構之下,例如常聽到的「演繹法」、「歸納法」等等,有了這些邏輯學上的基礎,各式各樣的學科蓬勃發展。 - 哲學:
諸如亞里斯多德、孔子等等的哲學大師,這些人所講述的哲學能夠流傳至今,必有其值得學習之處,而且也深深影響著我們,尤其很多書都會暗中引用這些哲學概念,因此哲學知識也是必備的呢。 - 經濟學:
經濟與生活息息相關,幾乎所有事情都與經濟脫離不了關係,小至星巴克該開在哪、咖啡的價格是如何訂定的(對,我講的就是「誰賺走你的咖啡錢」這本書),以及常見的供需原則、物價上漲等等,其實都是經濟學上的議題,與你我的「錢」最相關的學科。 - (中)國學:
身在國家不得不知國家事,作者認為,中國這麼久以來都沒有分裂,擁有這麼悠久的文化歷史蘊含,長久以來培養的人文薈萃,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必要知識之一。 - 心理學:
解釋人類行為背後動機的學科,因此很多書籍都會引用心理學的理論,藉此解釋各種合理與不合理的行為,像是常聽到的「阿得勒」、「佛洛依德」等等的知名心理學家,這些專家提到的心理學理論,幾乎可以說是必備的知識了。 - 管理學:
團隊該如何運作順利、如何應對團隊成員的學科,可以應用在小至個人,大至公司的領域,牽涉到如何「管人」的學科,這個學幾乎是學不完的,永遠都會有更新更好的學說出現,而且以前適用的管理方法,在現代可能完全不適用了,要保持自己在這門學科上的敏銳度。 - 以及,人生經驗:
最後,是最難強求的部分,也是比較難「速成」的一門知識,就是你的「人生經驗」,每個人的生長環境皆不同,難以用一個標準一概而論,較難建議你「一定該怎麼做」,「經驗」也沒有孰優孰劣,唯一的準則只有 — 「無愧無心」,不要讓自己後悔就行了。
反芻書本
讀一次不懂,那你有多讀幾次嗎?
一般人的讀書習慣,大多都是每次讀一點點,花很久時間才讀完,但這樣閱讀的最大缺點,就是你看到後面,早就忘記書本前面在講什麼了,無法建立起書中內容的「整體架構」,因此也不容易記住該書到底說了什麼觀念,到底重點在說什麼等等。
比較好的閱讀方式,是同一本書讀好幾次,每一次都「快速看完」(約花上半小時到一小時),且隔一段時間(約1~3天)再讀一次,每次在看之前都先回想一下書中的重點內容,將內容重新在腦中做連結,如此一來,你書本記憶不會這麼快隨著時間消退,且不懂的部分也可以透過多次閱讀的積累,記憶一層疊一層,每次都逐漸加強一點點,多看幾次下來,原本不懂的部分或許也能豁然開朗了。
但是,如果是「完全」看不懂的書,即便看再多次也看不懂的那種,就要回到一開始所說的 — 擴充基礎學科知識,要先有相關的足夠知識之後,等自己準備好了,再來閱讀也不遲,要「量力而為」認清自己的能力,否則只是浪費時間、徒增自己困擾而已。
如何記憶一本書
在我們知道該如何讀書之後,接著就是要將書的內容好好地記下來,成為自己知識池子的一部份。
畫重點
並不是整本書都是重點,而且一些引用、名言佳句(像是,OOXX說…)也不見得是重點,主要有以下6個作者提供的原則可以參考:
- 定義清楚界定:
某個概念一旦被「定義清楚」時,表示這個部分就是將前面所提的概念內容做總結,或需要以此定義做各種比較與延伸,當該概念成為足夠明確的定義,接著可能依此展開更深更廣的內容,做各種面向的舉例等等。
例如,科學上的「地心說」,就是指以地球為中心,天體都繞著地球轉,這樣的學說。這樣就是清楚定義了該學說為何,也是該部分的重點。 - 感到衝擊、令人意外:
讀到書中的某個部分時,心中感到一股悸動,覺得這部分令人印象特別深刻,那麼就可以將這部分畫記重點,這部分則是見仁見智,每個人覺得衝擊與意外之處可能都不一樣。 - 特別的事件(具有嚴重性):
書中提到的極端案例,像是數據上令人難以置信、非常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像是,Netflix的成功、Airbnb快速成功與成長的故事、柯尼卡錯失數位相機的良機…等,這些都是值得被記下來的,且在講書的時候,非常適合以這些特別的事件吸引聽眾目光。 - 推進式的演繹:
當書中特別以一連串的內容來解釋某個概念、事件的時候,表示該部分的內容是作者特別想要讓讀者詳細知道的,因此也是該部分的重點之一。
例如,書中某部分介紹到,從蒸汽機、燃煤機、燃油機到現在的噴射引擎…,這樣的內容可能是作者想要講述關於引擎及動力發展相關的歷史,因此也許是該部分的重點。 - 轉折:
當書中提及一些關鍵事件是影響前面講述內容的走向時,接著可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概念、不同的敘事走向呈現給讀者,因此這些轉折的「節點」非常重要,是足以影響內容呈現的轉捩點。
例如,提到人類發展史,其中幾個大幅影響人類生活,邁向另一個階段的轉捩點,諸如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等等,就是非常重要的「幾個轉折」。 - 不同面向的解釋:
當作者想要用不同的角度解釋同一件事、同一個概念時,也是代表著該部分是非常值得做類比來各方面關注這個部分,因此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例如,講到供需法則,從日常消費的消費者端方面(需求),到生產者提供商品(供應),甚至用到心理學上的理論來類比,以及各種真實案例來佐證等等,這些解釋都是值得被記下來的,是作者想要你特別理解的部分。
心智圖
將類似的大方向概念彙整於同一個節點(通常是以書中的章節作為大的節點),節點中的細項與內容的不同觀點,再由該節點分歧出去,個別記下不同的重點,就如同樹上枝葉的展開,心智圖是以此方式記下該書的「整體架構」,方便我們一眼就能掌握全書的概念,各個章節部分在說什麼。
坊間有各種心智圖的書籍以及各種工具,有興趣都可以繼續鑽研深入,總之,只要有一支筆和一張紙,先動手開始練習畫就對了!
講書
講書是記憶一本書的終極方法
講書三大重點:刻意練習(肌肉記憶)、同理心、建構坡道。
利用「講書」,強迫你回憶起書中的內容,比起寫下書中的內容,光是講的過程(回憶 ->重構 -> 講出來 -> 自己再聽一次 -> 別人的回饋 -> 再記憶),至少會有2, 3次的記憶提取,不斷地加強該方面的知識,並且獲得回饋加以改善,這樣的方式就是在做「刻意練習」,是個最強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別人受惠,也可以增進自己的表達能力,是個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不僅如此,講書的過程中必須利用到「同理心」,要設身處地想想對方的知識水準在哪,哪些名詞是必須好好解釋的,邏輯是否合理,講述的過程是否通順等等,如果聽者無法理解某些抽象概念,你甚至需要用更多的舉例,不厭其煩地解釋,否則對方聽不懂,不僅無法給你回饋,也是在浪費他的時間呢。
我們利用同理心,也可以為聽眾「建構坡道」,意思是講書的過程中,像是無障礙坡道一樣,進入該書的內容時不要有阻礙,一開始先別講很深很難的概念,以最基礎的概念或是故事來引導,否則讓聽眾不要一開始就聽不懂,甚至會排斥你接下來說的任何內容。
以這樣的坡道方式一步步引導聽眾,不僅是訓練你自己的表達與組織能力,且必須回顧書本的整體架構,看順序上是否需要調整等等,也是藉此再次回憶書本內容。
講書的過程中,無論是自發還是被迫,都至少讓我們回憶內容好幾次,讓你在隨著講述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這方面的「肌肉記憶」,講一次書,就勝過寫好幾次的筆記!
總結
讀書是個反覆學習的過程
2大重點:「反覆閱讀」以及「講書」
前者是在告訴你書不是讀一次就可以完全理解,也不是看一次就夠了,需要間隔一段時間再次複習(想想以前是怎麼準備考試的,其實是同樣道理),且在看之前先想一想,將原本四散腦中各處的記憶重新連結,再次看書的時候更知道重點在哪,哪些部分是自己想要再次關注的,哪些是上次沒有注意到,這些都是「反覆閱讀」帶來的成效。
除了讀書之外(純粹的輸入),如果能將書的內容「輸出」,學習的成效會是純粹讀書的好幾倍,因為你講書的過程中,必須不斷的回憶內容,反覆思考剛剛講的是否正確,並且讓你不得不發揮同理心,想想聽者聽不聽得懂你講的內容,哪些地方比較含糊的,需要再定義與補充說明,這樣反覆「提取記憶」並「再次構築」的方式,將書中的知識連結的更加穩固,就像是一張編織一張網子,講書就是將書本內容的重點(節點)互相連結,形成一張不容易被忘記的「知識網」。
持續學習
從標題就可以知道,此書主要是在講如何讀懂「一」本書,在讀懂一本之後,並不是間隔很久才讀下一本,而是養成「閱讀的習慣」。
挑選不同種類的書籍(可以參考選書那部分的準則),持續閱讀下去,或許一開始讀書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擴增自己的理解池子,就會越讀越有趣,許多以往看不懂的書、不了解的概念,甚至是以往自己無法觸及的想法,都會隨著你持續學習,更有機會學到不同層級、各層面的觀念,讓自己的思考更加豐富,人生有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相關推薦書單
選書不見得與作者原書中的相同,有些是只有在此書摘中提及的書。
- 論語
- 人類大歷史
- 原子習慣
- 誰賺走你的咖啡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