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 12/5 週記(v2.0)

終於要上日文、12月的第一週…

Juo Penguin
Dec 7, 2020

週記部分嘗試一點變化,最後一部分更加詳細&分類。

讀書

泡在日文的一週。

日文

在最後練習之前特地為了考前保留的模擬試題,作為複習的收尾,並看一些前幾天整理的常混淆的句型比較,並看點日劇做聽力練習,這些就是我考前最後的掙扎了。

技術

資料流的處理

雖然前端畫面不管什麼方法,只要你做得到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一樣的效果,但是一旦需要擴充或是修改的時候,就會牽涉到自己當初是如何「設計」的了,尤其是資料流的處理,該如何切分資料的大小顆粒度,哪些部份是由視圖(view)在轉換就好,哪些是要事先處理,以及狀態的儲存與更新該怎麼分配,一旦組件之間耦合的比較深,那麼在修改時會非常難處理。

例如,可能你先做了A功能,做B功能時才發現原本的A功能需要大改,這表示你在前期階段沒有考慮到之後的情境(也有可能是需求方沒講清楚)就做比較封閉的設計了,然而該怎麼設計資料流與組件,這就端看你的經驗了,也可以參考SOLID、OPP之類的設計原則多加以練習,漸漸把程式寫得更加彈性吧(自己也在朝這方向努力…)。

雜談&反思

雑談(電影) — 生存家族(Netflix)

原本以為是主角被辭職之後,轉換人生跑道之類的故事,經典日本作品常見的套路,沒想到故事是在描述,突然的”全球大停電”導致所有電器都無法使用,主角家族一行人如何度過難關活下來的故事,其中有幾個轉折滿令人意外的,是個值得一看、會令人反思的好電影呢。

更詳細的心得與電影摘要(有暴雷)

雜談(日劇) — 半澤直樹其中一段的小感想

尤其是看不見的人際關係與小動作,都藏在平時說話中不經意流出的”習慣”之中,像是半澤注意到在平常不過的對話中的”不尋常”,才發現tomy和老闆娘是舊識;也從各種抱怨和態度中發現對方真正的立場,進而說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攏絡對方成為自己人,一起為了同樣的敵人戰鬥!

雖然現實職場或許沒有如故事般的波瀾起伏,但是觀察及注意身邊的細節,在人際關係上可以避免踩到他人的底線;工作上也能藉此得知對方的一些真正想法,例如講某些話語時眼神飄移、講的東西前後矛盾等等,能讓交涉更加順利,甚至讓你占上風,讓交涉偏向對你自己有利的局面。這些都是透過細微觀察,並抓出”令人在意”的細節,或許就能透過這些”小兵”立下大功呢。

雜談 — 關於中風的處理

看白色巨塔剛好看到”中風”這一段劇情,查一下關於中風的緊急處理及預防,主要有幾個重點:

檢查(FAST): 主要檢查是否左右兩側的動作是否”對稱”

  • Face: 請對方”微笑”,看兩邊的肌肉動作是否對稱
  • Arm: 舉起雙手,如果其中一隻手垂下來,表示有可能是中風
  • Speech: 講話咬字是否如平常時清晰
  • Time: 詢問”何時”出現徵兆

緊急處理:
保持呼吸順暢,讓病人維持側躺,以防口水嗆到

預防:
只有一個重點: 均衡飲食、充分休息、適度運動

反思 — 職業與業餘的差異

最近在開發公司專案的相關功能時,業主他們參考的範例就是「第三方」製作的網站,網站呈現、操作都不是問題,而重點差異是「背後的資料來源」,別人的網站並不用「背負任何責任」,只要一個聲明即可。

然而我們做為官方的製作者,則必須負起「資料正確」的這個責任,使用者操作或介面或許可以接受一些不滿意,但是資料上的「誤差」,則是一點點都不能接受的。

然而這個功能的資料並非我們公司製作及維護的,等同是我們必須花人力、時間成本去「維護」這份「假」資料(正常流程是由官方提供數據,如政府公開資料等等的Open Source API才進行製作),而這次應客戶要求,必須人工抄一份資料到資料庫作保存,只是為了這個特例,就要花上許多「未知」的追加成本,實在是不太划算呢!

反思 — 數據分析果然還是要有結論或建議

在這週與客戶討論的會議之中,PM秀了一份文件,該文件的內容主要是呈現一份數據報告,因應客戶之前提過需求而做的調查的數據整理,然而,這份文件「就只有」數據整理,沒有開頭與結尾,更沒有「結論」。

因為客戶自己似乎也不記得該調查數據的緣由了,一直在問說這份文件到最後是要說什麼? 是否有什麼結論或是建議? 雖然討論的事情與我的專案無關,但是看到PM也啞口無言,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畢竟對於客戶來說,數據僅僅只是「數字」而已,我們必須賦予「意義」,該調查才有價值,必須說明是否為趨勢變化,或是哪些數字代表著什麼,亮點在哪等等。

總之,不管是調查、簡報之類的報告,尤其是針對客戶或老闆,最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結尾,一個好的結尾會令人印象深刻,是影響你該次報告成功與否的關鍵呢。

--

--

Juo Penguin
Juo Penguin

Written by Juo Penguin

不挑食的雜食者,近期的目標是瘦10公斤。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