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 4/25 雙週記

第一次參加音樂祭,意外挺令人放鬆的

Juo Penguin
Apr 27, 2021
Hello Nico / 湖畔音樂祭 / 中興大學

本週增廣見聞

邁向頂尖產品經理

紀錄這本工具書,此書簡介產品經理日常工作都在做什麼、該如何有效率地做好工作,以及講到許多SCRUM的觀念與實作方法。

即便讀者不是產品經理,也可以藉由此書學到一些「產品思維」,如果自己是開發者,那在思考產品的開發時,或許可以有不同面向的視角來看待整個流程。 雖然薄薄一本,但內容還算扎實,可以藉由此書快速理解PM這個職位,以及學到產品是如何開發,還有一些不錯且可以馬上上手試驗的方法,或許可以啟發一些工作流程上的新思維。

四月份雜誌閱讀

趁著世界閱讀日(4/23),Hami書城在當天有免費一整天閱讀的活動,把握免費的閱讀,用著下班約3小時左右,簡單瀏覽了3本有興趣的雜誌。

這3本分別是:哈佛商業評論、How It Works、小日子。前兩本是之前到書局都會稍微留意,並拿起來翻閱的雜誌,而「小日子」這本,剛好是對這期的主題蠻有興趣的,在談論關於「慵懶耍廢」這件事,雜誌中記錄了一些對於「耍廢」頗有心得的人,他們對於放鬆和偷懶這件事的看法。

https://www.notion.so/33ad7fcf98004c68b3f4993d2eb7fa15

技術

這兩週的技術新知相當貧乏…,演算法雖然對我來說是新知,但放在這邊紀錄也挺怪的,看來需要規劃一下新技術的閱讀了… 🤔

Docker images相關操作

  • 列出符合條件的images

可以加上REPO的name來filter符合該名稱的repo images

// 列出所有符合nginx repo 名稱的images
docker images nginx
// 也可以加上tag,只會列出符合條件的images
docker images nginx:1.9.2
  • 刪掉符合條件的images

參考: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44785585/docker-how-to-delete-all-local-docker-images

同樣以nginx為範例

docker rmi -f $(docker images nginx)

雜談&回顧

淺談青鳥症候群

參考:

關於這個症狀的命名,是來自童話故事「青鳥」,故事講述有一對貧困的兄妹,聽到他人說只要找到「青鳥」就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因此踏上了尋找青鳥之旅,經過了重重困難、翻山越嶺之後,走著走著,繞了一大圈竟然回到了自己家,沒想到「青鳥」就在身邊。

以這個故事比喻這類型的人,妄想那些自己沒有的東西,渴望那些不存在的幸福,反而忽略了眼前的現實,並覺得永遠不夠好、不夠幸福,因此永遠都在「探索自我」,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好。

  • 自我探索是「逃避」還是「成長」?

行動上來看,這類人通常不清楚目標是什麼,總是在嘗試各種不同的事物,而每件事幾乎都像「蜻蜓點水」一樣,淺嚐而已。不過可以分成兩種,「逃避型」與「成長型」。

逃避型的人,總是在想著我還有什麼「未知的可能」,把時間與精力花在探索與挖掘上,都是在「思考著」哪些適合我,比較少深耕在某一項事物,而且嘗試之後一旦遇到了困難,便找藉口認為「看來這不適合我」,馬上放棄並轉頭看向其他更有趣的事物。

而成長型,也是因為對現狀不滿,而想要改變目前的狀況做出嘗試。但會以「實際行動」做出改變,並非光說不練而已。或許目標也如同逃避型的人一樣,沒這麼明確的方向,但至少會先加強自身的能力,準備好「夠多的彈藥」,等到自己找到目標,確定真正想做的事情之後,才有足夠的機會「擊中」那個標靶。

成長型有點類似「多元發展人格」,這類人不安於現狀,在某個領域學到某個「極限」,或許是大約70~80分之後,就會感到無趣,朝其他有興趣的方向發展,並「一頭栽下去」鑽研到極限,再找下一個…。

  • 深信下一個會更好

感情上來說,雖然沒有特別原因,這類人也不是覺得伴侶很差,但總認為「還有更好」的男人/女人在等著自己。

無法正視目前的關係,因為覺得現狀不夠好,而看不到對方的優點,因此開始挑三揀四,只用對方比較差的這個「有色眼鏡」過濾事實,無論是任何小差錯,還是一點點讓對方感到不滿,任何缺點都被放大檢視,對方在相處時只會收到「不好」的意見,這樣不管怎麼想,相處之下怎麼會開心呢?

對方一味的接受負面情緒的言語,如果只是偶爾吐吐苦水倒是還能接受,不過頻繁且長期的言語「攻擊」之下,如果也沒提出任何改善的想法,總是在抱怨而已,這樣怎麼還相處得下去,寧願自己一個人落得清閒,也不要身邊有個嘰嘰喳喳的人在施加壓力,恨不得早點結束這段關係。

因為不珍惜現有的感情,總是妄想「不存在的美好未來」,終究會親手把感情終結了。

  • 那該怎麼做?

最重要的,珍惜現有的一切,目前的幸福可以說是得來不易,任何一個平凡的日常,都是「幸福」的時刻,雖然這樣比較不太好,但想想那些無法溫飽、居無定所的人們,能在電腦手機前看著螢幕,身旁有個人可以依偎著,光這樣就已經很幸福了。

無法滿足現狀是常有的事,打算改變之前,先清楚目前有哪些不夠好的項目,一一列舉出來,以理性的方式實際分析,這樣才知道該如何努力,朝著目標前進,否則只會是空口說白話。想要賺更多錢,那就投資自己或其他商品;想要組成穩定的家庭,那先找對象,找對象之前,先打理好外觀與修養內涵…等,有了實際的作為,才會有所進展。

青鳥就是你自己,幸福不在遙遠的未來、未知的某地、不認識的某人身上,是由你自己親手開創的

個人輸出的82法則

沒有產出的日子,幾乎一整天都不會有任何文章、作品生出來,但「文思泉湧」的時候,幾乎每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寫出不錯的感想,或是任何研究的整理報告。

最近在思考這個問題,能順利產出的最大關鍵,或許就是當時候是不是"精神比較不好"。雖然這樣有點違反直覺,但其實精神太好反而會想東想西,思考太有餘裕了,難以只專注在一件事,像是看著文章與資料,看著看著就想到好像這週有什麼事情要做,這個假日要去哪裡玩…之類的,或是拿起手機看一下訊息,導致注意力不夠集中。

反而是專注力還足夠(這很重要,如果專注力不足,什麼事都無法精神集中),但精神不夠好時,眼睛處在半瞇狀態,腦袋甚至有些放空,光是處理眼前的事務就已經是最大極限了。而看完之後,接著用僅存的體力寫成筆記或文章,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雖然這樣的「單一執行序」看起來比較沒效率,不過在好幾次的實驗比對之後,發現這樣反而會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儘管精神比較不好時,閱讀資料、吸收知識(輸入)的速度會稍微慢一點,寫出來(輸出)也是稍慢,但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都比較不會被其他思緒干擾,因此可以很順利的完成整個輸出的作業。具體舉例來說,如果讀一篇長文需要20分鐘(正常情況),但是精神狀況不錯時,可能途中就被別的資訊給分心,所以總共需要30~40分;而精神較差時,效率可能只有8成,所以需要約20~30分,但是會比較專注在閱讀上,所以實際時間也是約20~30分,反而花費的時間更少了!

總的來說,如果要輸入+輸出(整理資料+筆記這種形式),那就讓精神處在一個「剛剛好」的狀態,不必太有精神,咖啡可以喝少一點,或許效率會更好喔!

這週開始(4/11~),業餘進修時間也使用番茄鐘

雖然之前都會利用業餘時間做些進修、整理作品之類的,但大多時候都挺「隨興的」,僅僅是計畫當天要做什麼而已,不太會訂個標準,像是「至少要做2小時的作品集」這樣的標準,要做什麼事情,要做多久都是隨當天心情而定。

這樣的結果就是,很難追蹤業餘時間的利用成效,不清楚每件事總共花多少時間,一個星期到底花多少時間在那些「有生產力的事情上」。但讓我改變並開始紀錄的契機,則是別人問我「最近都在做什麼」,明明每天都有做些「正事」,但當下我竟然回答不出來,這才讓我痛定思痛,決定事先規劃當天的事項,並確實記錄每項花多少時間。

目前的規則是,平日至少需要花3小時在那些「具有生產力、有價值的活動」,像是學習、讀書、寫文章(像是這篇週記也算)。但這標準見仁見智,有時我也會把閒聊算在內,如果該聊天內容是富有啟發,深度對談或是預先安排的話,那我認為這也可以說是很有價值行為。

假日則是5小時,相較平日的時間,以比例來看似乎有點少,或許會慢慢增加時數也說不定。但我覺得假日還是好好休息,讓腦袋放空也是「挺有價值」的。

在嚴格實行約2週之後,在執行上比較有效率,因為利用番茄鐘紀錄時間之後,每個番茄都只有25分鐘,因此比較不會中途分心。以前都是沒在算時間,憑感覺看從幾點做到幾點而已,所以也無法精確知道到底做了多久,途中如果摸魚打混,那也是難以加入評量。因此在使用這樣更有效率的方法之後,可以「沒有罪惡感地」看影片、玩電動的時間更多了!

而且透過回顧紀錄可以很清楚看到每天做了哪些事,究竟做了哪些活動,是不是有哪天「空白的」沒有好好利用時間,或是那時候都在學些什麼、做些什麼事情,是個了解過去的自己的好方法。

--

--

Juo Penguin
Juo Penguin

Written by Juo Penguin

不挑食的雜食者,近期的目標是瘦10公斤。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