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位 — 簡單筆記

桌上收拾乾淨,就是最基本且重要的「就位」

Juo Penguin
Oct 5, 2021
https://unsplash.com/photos/WFSap6CIXuw

作者是位記者,採訪過許多優秀知名的主廚,從他們的故事歸納出"就位"的做事原則,這正是廚師這個職業的特性所造就的行事風格,因為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做出最多且讓客人最滿意的餐點,一分一秒都不得浪費,只要有一點的差錯,很容易「一步錯步步錯」,有時只是因為盤子沒收好,而有時「只不過」髒污沾到,但這些都有可能大幅影響料理和出餐的流程。

因此對這些優秀的主廚來說,「就位」可以說是基本中的基本,該怎麼做就要怎麼做,東西該放哪就要放在那個地方,下次就不必「啊我的OOXX在哪」,不只省下找東西的時間,也不會中斷工作流程,這就是就位的最大好處之一。

雖然上面提到的範例有點「簡單」,你可能會想說只不過是「整理」而已,但不只如此,本書統整了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就位實踐重點,以「一天」為單位,就是照著我們在職場上會遇到的各種事情去分配,教我們每件事該怎麼做好「就位」。只要保持習慣,就能臨危不亂地過好每一天,充滿餘裕地完成每件「使命」,讓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開心地好好過生活吧!

準備(18:00~)

今日彌思(沉思)

總共四個步驟,書上是寫說30分鐘完成,但實際演練過才會知道,一開始半小時真的不太夠用,尤其是清空這個階段,每個人(每天)的情境不同,有時會花上比較久的時間,那天要整理的資料特別多,那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基本還是壓在1小時內左右,就位的重點之一就是「效率」,所以盡可能把握時間快速解決,畢竟這個部分還算是「工作」,是把當天的事項做個回顧與整理,因此盡速解決,別排擠到自己的休閒時間囉。

  • 清空

這或許是最重要、必做的事項,說穿了,就是將當天的工作遇到的事情、資料整理歸檔,如果有餘裕的話,還可以寫成日記,這樣之後有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隨時翻閱查看,就不必從頭再來一遍。個人推薦用數位的方式做紀錄(evernote, notion等軟體),只要用搜尋功能,就能找到當初的紀錄了,非常方便且超有效率!

  • 維護

維護自己的待辦清單,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的都整理一下,檢查一下有那些該做的沒做,哪些因故延期了,總之就是把你的待辦清單調整成最新狀態。雖然這件事很簡單,但也是很重要,當你在明天看著清單工作或做準備時,不必擔心到底眼前的事情該不該做,就能放膽專注在眼前的工作就行。

  • 規劃

前面已經把當天的事情整理完,接著該安排隔天要做的事了。規劃隔天該做的事,把一定要做的列出來就行,不必一次列出明天、後天或是一週的行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照著自己的"待辦清單",把那些還沒做的塞進明天的行程吧!

  • 收集

收集,這一步也是為明天準備,你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收拾好你的「行囊」,把明天要穿的、該帶的、該上傳的資料…都準備好,就像以前媽媽叮嚀的"前一晚"要準備好,其實就是這樣而已。雖然簡單基本但很重要,萬一你明天稍微睡過頭,至少你已經將東西都準備好了,還有餘裕可以趕車上班。透過提早準備,減少那"萬一...."造成後果的機率,讓自己更從容應對每個早晨。

程序(8:00 ~ 13:00)

例行檢查 + 早到 = 美好的一天

一日之計在於晨,想要有美好的一天,在於早起還有提早到公司,這樣可以讓你有更多時間應付緊急狀況,甚至在早餐店悠閒地吃個早餐也行。話雖如此,個人是沒有這樣的習慣,工作沒有這麼多東西需要檢查,所以早到也沒用,又不能早點下班(笑)。

  • 過渡彌思

一大早可能你還沒"熱好機”,腦袋還在迷迷糊糊的狀態,這時候最適合回覆訊息,整理前一天的工作內容了。重點在於"邊做邊整理",把今天該做的拿出來分類,看完文件之後記得要"確實歸檔",不要散亂在桌上亂糟糟的,這樣只會阻礙你接下來的工作。

等腦袋開始運轉之後,就可以進入正題,執行今天的主要工作了。工作可以分為兩種,程序性作業和沉浸式作業,我們常常需要在這兩種類型的工作交替執行著,接著詳細介紹這兩種工作的差別。

  • 程序性作業

那些"你不做,相關事項就無法繼續下去"的工作,就像是程式一樣,必須做完1,才能執行2的那些事情。常見的有email或訊息回覆、教導與訓練、事前研究等等,有些非常簡單,花個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有些則是需要稍微久一點的時間。但重點不在花費的時間,這些事項的優先度都比較高的,因為你不先做,其他人事物就無法繼續執行,會"卡在"你這邊。

這類型的作業還有一個特色,大部分都是能"立即"看到成效,像是你只要回個訊息,對方就知道你確實有在工作,不需要等你產出文件或報表就能知道你有在工作。

一旦出現程序性的作業,像是有緊急的郵件、電話要回,就先放下手邊的工作,盡快處理吧!

  • 沉浸式作業

有別於程序性作業,通常不會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果,大部分的"創意產出"都屬於此類型。而且不像程序性作業大多能夠快速解決,短時間處理大量的工作,通常一次只能做一件這類型的工作,像是寫程式,通常這段時間就只能寫程式,沒有多餘的心力處理其他事情,即便再微小的也是。

沉浸式作業的產出,通常影響更為深遠且重要,但很容易因為各種"插曲"被中途打斷,品質很可能被大幅影響,造成成效不彰。

所以要確實分配好自己這兩個類型工作的時間,明確地跟其他人告知你的"勿擾"時段,一段不宜過長,大約是半小時或一小時,畢竟要好幾個小時都不處理其他事情,這有點不實際,所以分成多段彈性的沉浸作業時間,至少你可以確保這些時間不容易受他人干擾,比較能夠專心"沉浸"在工作上,達到心流狀態,提高產出的品質。

臨在(13:00~18:00)

吃完午餐到了下午,大家都昏昏欲睡的時候,主管(老闆)最喜歡在這種時候開會了,這時候就要拿出你僅存的一點點精神,想辦法做好"存檔",以備不時之需。

把握當下

  • 雜事

你有沒有發現下午雜事總是特別多,或許是其他人也跟你一樣昏昏欲睡,所以把工作都往外推,不過也只是錯覺,純粹下午時間比較長,所以事情當然也比早上還多。

盡快將早上累積的email和訊息回一回,回完之後繼續上午沒完成的「沉浸作業」吧!

  • 暫時"存檔"

或許你還會遇到文案寫到一半,寫得正爽的時候,突然因為有個緊急的案子被叫去臨時支援。但你也別無他法,只好按下存檔,把現在寫的東西擱在一旁,關掉現在的視窗,離開座位前往支援了。

不過你要做的不只是按下WORD的存檔而已,而是在離開目前手頭上的工作之後,花個5~10分鐘快速紀錄目前的想法,把接下來預計要寫的內容寫成大綱(筆記本或軟體中),做個"快速存檔"。這樣你從其他工作切換回來的時候,才會知道原本想寫什麼,就不必從頭回想了。

即便只能回想起一半也不枉費剛剛的筆記,畢竟好點子可是稍縱即逝,花個幾分鐘記錄下來,這樣絕對是值得的。特別是做設計、寫程式等等需要創意的工作,很容易因為其他工作而分心,幫自己的點子做個存檔的保護機制吧!

  • 意外

因為剛剛被叫去支援其他工作,原本打算在下午完成的文案才寫到一半,進度遠遠落後原本的預期,讓你不禁感嘆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而這也是常態,總是有許多事情阻礙我們的計畫。

即便這些意料之外不常發生,但還是會在你意想不到的那時出現,這時一樣保持好「就位」的姿態,將原本的排程重新安排,將原本要做的事情移到隔天。最好的方法是隨時做好彈性調整,行程表預留一些「空白」,為這些意外作打算。

  • 會議

下午的會議總是特別多又特別久,雖然你可能會覺得沒什麼意義,但魔鬼藏在細節中,會議途中可能會突然出現宣布特別重要的決策。

但你也不必整場會議都維持非常專注,將自己維持在「低電量」運行的狀態,將聽覺與知覺維持在某個限度下,只注意那些你需要特別關注的「關鍵字」,當你聽到關鍵字的時候,馬上拿起筆記快速做個紀錄,記完之後又可以回復原本的低電量狀態了。

作筆記的好處在於你不必這麼專心,同時又能記下許多重點,把重要資訊整理起來,而且不用浪費太多的精力!

其他要點

慢慢來比較快 — 及時行事,事半功倍

當你手頭上有一堆「不得不做」事情,該怎麼做比較快?

你可能會想說先放著一陣子再說,用「以拖待變」的戰術度過,但不管時間過多久,這堆事情、案子還是一樣躺在那邊笑你,笑你死線快到卻還不做。直到最後只好連夜趕工,做出一個不怎麼樣的半成品交差了事,如此反覆地惡性循環,導致沒有一件工作真的「發揮全力」完成。

其實更快更好的方式,就只不過是先評估、安排與切分,先預估需要多少的工時,有多少的資源(外部和內部,包含時間資源)可以調度,最後切分這整個大項目為小項目,切得越詳細越好,將其拆解為"任務"形式。

像是完成行銷宣傳文案這個項目,就能拆解為更小的任務,分別為發想主題、撰寫標題、寫1000字左右文案內容、拍攝發包、校稿、潤稿等,非常明確的任務,這樣你就知道到底需要花多久時間,哪些是「程序」作業可以先完成(像是發外包、與廠商聯繫等)。

光是這個前期的準備,就能決定你接下來工作的品質和順暢度,不需要一拿到工作就馬上捲起袖子準備開工,先退一步,逐步檢視需求內容,這樣的「慢慢來」反而比較快,因為比較不容易做到一半才發現方向根本是錯的,也不怕沒有進度的交差,可以很明確知道做到哪,還有多少沒完成。

規劃與準備要及時,行動與實作可以慢,按部就班穩穩做,就這樣而已。

限制自己的動作

你或許會有個迷思,工具越多、空間越大越好,這樣工作起來才會有效率。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一旦工具越多,就需要越多的時間上手每種工具,還需要熟知每種工具的用途,而且需要收藏整理的時間就越多。如果可以用A工具和B工具可以解決九成的問題,那使用這兩項就好。下次有機會可以觀察水電師傅,他們身上的工具包或工具箱,就是在精挑細選之後,才放入隨身工具組,否則他們哪有辦法把所有「家私」都帶來,一定是挑那些必要的工具而已。

除了工具以外,更需要重視空間的「動線」,限制自己的動作,確保一舉一動都是「精準到位」,花越少的精力在移動與拿取,越能專注在眼前真正重要的作業上。能只動一步就拿到剛剛做好的料理,就不要走兩步去做;能轉身就拿到盤子,就不要踮起腳尖去拿,把時間放在你眼前的料理台,每個動作都像是機器一樣精準,花更少的時間在這些必要(或不必要)的移動,就能用更多的精力在真正重要的事物。畢竟時間與體力就是固定這麼多而已,是個簡單的數學題,你算一下應該就很清楚了。

除了實體的空間安排,「數位空間」也是需要好好整理,能只動一下滑鼠,就不要點兩下,這是一樣的道理。盡可能地將常用的工具整理在顯眼的地方,確實做好檔案和資料夾的分類,檔案的命名保持一致的規則

如此一來,要拿取這些「材料」時,才不會花力氣在找東西上面,這也是為什麼東西「就定位」這麼重要,事先做好「就位」,每個東西都如你所想的放在那邊,不必花額外的心思尋找,

試著摸索自己的工具與空間動線的上限平衡,不斷思考與改善怎樣的配置,對自己來說最順暢。基本上是越精簡越好,不過當今天有個新工具可以大幅改善效率時,還是要「不吝嗇」於學習,原則就是「效率」與最佳化流程,讓所有東西都在它該在的地方,維持「各就各位」,隨之生活與工作就能「到位」。

--

--

Juo Penguin

不挑食的雜食者,近期的目標是瘦1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