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閱讀 — 用RIA為你自己讀書
不只為你自己閱讀,能促進他人學習是最好的!
前言
不是畫重點就好,而是要納為己用
如果只看本書的標題,或許會以為這又是本教你怎麼「畫重點」的一本書,或是跟你說該怎麼挑重點學習的書,但是這本書並不是。
作者開頭就講白了,不管是你只讀「乾貨」(重點和精華等等),或是你讀書只記下那些看起來「似乎很重要」的片段,只有記住那些作者想告訴你的事,而沒有自己消化和反芻,都不算是真正的閱讀學習。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們常常會抱怨碎片化的知識難以整理,看了這麼多文章或是乾貨,到需要應用的時候,卻一個都想不出來;又或者是哪天看到了支持A的說法,覺得很有道理,但隔幾天又看到反對A的說法,就覺得A好像沒這麼好了,自己常常處於一個人云亦云的狀態,不知該如何是好,好像沒有自己的想法。
作者認為,如果你有以上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閱讀」,利用閱讀將書中的資訊化為自身的知識,把這些「完整的」知識從點連接成點再到面甚至是體,建立起你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會養成批判思考能力,對於任何資訊都會先想一想再吸收,讓這些屬於你自己的知識支撐你的想法,說話也會更加有力。
但每次只要看到書就想睡覺,讀起書來又不覺得有趣,總之每次只要閱讀,心中都會產生一大堆「懶得讀書」的理由,有7749種拒絕讀書的藉口,就算看完了,總感覺讀完書之後好像也沒什麼幫助…。
因此,接著就要介紹書中最重要的RIA拆書現場學習法(主要針對他人),以及便利貼學習法(主要是自己)。
利用RIA現場學習法能夠「幫助他人」將一本書「拆開」,從書中建立出各個屬於自己的知識,用來幫助建立你的知識體系,不僅讀起書來會開心許多,讀完書之後一定會留下紀錄,拆書者自己也會有所顯著的成長!
便利貼學習法則是用RIA中的IA,雖然基本方法跟RIA差不多,但是強調的是自己的學習,因此部分需要撰寫的內容,會從引導他人,變為純粹為自己而寫。
用RIA方法來「拆」一本書
首先,從茫茫書海中挑幾本你想讀的書,最好是那些與「你想解決的問題」有直接相關的書,而且盡量挑選「工具類」書籍(因為工具類書籍通常都會直接給建議)。
準備好書之後,先從目錄開始,用半小時快速瀏覽,半小時看不完沒關係,原則就是短時間「一口氣看完」,並找出那些你「特別在意」的章節,將其拍照或是記下頁碼,我們就可以準備開始用RIA方法來拆解此書的各個部分。
唯一工具:筆+便利貼
要準備的工具:一枝筆,三種顏色的便利貼(沒有也沒關係,但是要準備多一點),在RIA中的I(1張)和A(2張)時會用到,需要你將該階段的想法直接寫在便利貼上。
R, Reading 閱讀
閱讀,詳細閱讀剛剛在意的那些書中段落,將這些段落詳細擷取下來,仔細閱讀,反覆推敲這一段的大意,思考作者講的這段話在表達什麼,對自己有什麼用。
I, Interprepation 講解引導
在這階段,將書中的知識轉為自己的知識,且主要有4個原則:詮釋、準確、清晰、實用。
在閱讀完R階段的書中片段之後,接著就是「用自己的話」詮釋,這部分考驗自己重新整理資訊的能力,並且需要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原意,清晰地具體地寫出有哪些重點、建議等等,而且最好是那些足夠實用的建議方法或是操作。
小心不要「落入舊有思維」的盲點,覺得書中講的概念不就是跟以往的OOXX一樣,變成完全用自己以往的思維去附會而已,但你要做的是,把作者說的話整理與歸納,找到那些新的資訊成為你的知識。
A, Appropriation 納為己用
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在自身的生活中,而此階段又分兩部分。
首先是A1,試著回顧自身的生活經驗,有哪些經驗是跟書中這一段有關的,如果是那些困擾你已久的問題,那代表你可以透過書中的這個片段獲得一些解決方案,也可以是自己的成功案例,只要該案例故事「夠鮮明」清晰即可。
接著是A2,可以是針對A1的經驗,應用書中這個部分,寫出實際改善的方法,如果A1不是需要改善的問題,則是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目標。
- A1:
足夠鮮明的故事,盡量含括人事時地物這幾個要素,該案例就會足夠清晰,讓人容易感同身受。 - A2: 主要兩個部分,分為目標和行動,目標為可衡量化明確的目標(例如一個月減4公斤等等如此具體),行動也要足夠可實踐(例如每天跑步30min等等),切記不要空泛之談,像是我要瘦下來,每天都要跑步,這樣看起來有似乎很明確的「模糊」目標與行動,容易讓人不容易實踐與實際衡量是否有成效。
RIA的好處
RIA確切執行的話,分別可以訓練到:思辨能力、表達整合能力、應用與目標設定能力。不只可以學到書中的知識,也能加強自身的「可轉換」能力(可轉換能力就是那些職業間可以互相通用的能力),可說是一舉兩得。
接著,試著用RIA方法實際操作看看吧!
先用IA法(便利貼學習法)自我學習與解決問題
剛剛提到的RIA,我們可以試著先用其中的I和A的架構來幫自己學習,可以更容易地釐清與解決問題。
尤其此法呼應本書的書名 — 「極簡」閱讀,用此方法可以幫你整理出書中那些你需要的知識,而且這些是已經內化於己的知識,方便以後回顧與檢核目標是否達成。
接著,我試著用便利貼學習法整理此書的部分段落,因為自己也是第一次嘗試,所以可能不會如原書的範例如此標準精闢,有興趣的人可以翻閱原書,除了有完整的便利貼學習法的要點,也有滿多精彩的範例。
IA法中的I、A1、A2,可以依照需求調整順序為: A1、I、A2,先用自身經驗作為開頭,再整理問題,最後思考解決方案。
備註:原書中有介紹許多關於便利貼學習法常見的盲點,及該如何使用此學習法的各種細節,非常推薦翻閱原書。
範例一: 用IA法學習此書中RIA那一段
這一段主要在介紹RIA的現場學習法,針對該學習法的內容去重述,接著提起自身相關經驗,接著安排相關應用。
原文節錄: 只有很少的人認為閱讀(尤其是讀實用類圖書)本身是有趣的、快樂的,但在現場學習中,教師往往精心安排遊戲、笑話、故事、影片等多種課程內容,讓學習者使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助於學習者理解、思考和記憶。(…中略)。上課之所以比閱讀更好,關鍵就在於它能呈現對成人學習特點的尊重與配合,以及對成人學習定理的落實和操作。
- I: 重述訊息
現場學習的優點在於,教師安排各種互動式的學習,讓學習者多感官的記憶內容,不僅如此,成人學習更是適合此方法,在於學習如何實現該定理,以及如何落實,著重於實際的應用。 - A1: 自身經驗
大學的時候,互動式學習的課程總是令人印象特別深刻,尤其是設計類的課程,常常需要在課堂上實際執行各種設計方法,例如從頭概念開始發想,小組討論,到最後的小節成果發表,發表後立刻有老師的回饋,讓我們知道哪邊是否出了問題。能夠在課堂上馬上將學到的內容回顧並操作一次,比起紙上的閱讀更加有效,因此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些互動教學的課程。(此經驗屬於"成功"的那種案例) - A2: 自己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目標: 下次教學時,使用RIA現場學習法。
行動: 教學時,多幾個實際範例讓學習者直接操作,以及用更好理解的遊戲式方法(例如闖關學習法)等等的互動課程,來嘗試教導學習者。
範例二: 用IA法解決自己目前的問題
此範例先提自身經驗(A1),接著重述並試著釐清問題所在(I),最後想出目前能做到的解決方案(A2)。
以下範例僅供參考,並不代表實際案例與真正有用的建議,只是表達此IA法的核心概念而已。
- A1: 自身經驗
從上個月以來,女朋友似乎都在避開我,不管是邀約吃飯,她都說工作很累只想待在家,最近甚至連傳訊息給她,都說因為工作心情很差想早點睡,因此這幾天都只聊個幾句話而已,想說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最後直接到公司樓下等她,想給她驚喜,但遲遲沒有等到人,傳了訊息給她才知道,原來她今天請假,但這也太剛好了吧…。 - I: 重述訊息
女朋友這幾個月不與我見面,連文字訊息都草草帶過,該怎麼做才能重歸舊好? - A2: 自己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目標: 找出女朋友避不見面的原因
行動: 1. 從女朋友身邊的友人打聽消息 2. 試著在她常去的店面堵她 3. 每天在她公司樓下等著,準備一束花給她個驚喜。
實際用此書的段落來嘗試RIA現場學習法
練習過IA法學習之後,接著就是用RIA現場學習法,詳細的RIA方法前面也提過了,但這邊講解的是IA法與RIA現場學習法的差異。
RIA現場學習法,你化身為「拆書家」,目的是「引導」他人學習,將一本書拆解各個片段,並試著帶領學習者依據片段的內容去轉化知識。
原本的IA法是以自己的角度去寫自己的事情,但是RIA是要將書的內容拆解,找出那些適合作為教學的段落(R),接著引導學習者重述資訊化為知識(I),最後是帶領學習者講出自身的經驗(A1),以及該如何用這些知識實踐(A2)。
範例1(採用此書內的範例並精簡化)
- R(原書片段):
人們喜歡震驚的感覺。(…中略)。當你幫助別人發現了新的事實,它們就比較容易做出新的決定 — 跟從你。因為這會使你的說服對象鬆一口氣,他們能夠確定過去的選擇,都是基於己有的資訊。(…下略) - I(拆書家講解引導):
關於你的新產品或是服務,你可以闡述哪些事實?
這些事實中哪些是全新的? 哪些會讓對方震驚?
而既然是事實,你可以講出哪些細節,不能籠統的講述而已。客戶不會知道板金的厚度1.2mm和1mm的差別在哪,但是你用實際發生車禍意外時的案例講述,在90km/hr的速度之下,搭乘1.2mm鈑金的車子,死亡率比另一台下降了30%。這時再搭配各種實際新聞報導的慘狀,就足以讓人震驚一下了。
因此,你只要列舉出你產品實際的優勢,從數字到具體案例都行,就能更有說服力,讓對方跟從你。(…後略)。 - A(學習者拆為己用):
請嘗試為這個內容寫一組便利貼,可以用你公司的產品做推銷,或是以市面上的產品來舉例也行。
書中的範例:向客戶推銷一款乳酸益菌產品,如以下推銷詞:益生菌只有在保持活性的狀態下才能發揮作用,保護你的腸胃,不過任何食物吃下去都會經過胃,而胃中的胃酸是非常強的酸,市面上那些優酪乳之類的益菌產品都會因此失效。我們的益菌產品特別設計了雙重保護膜,即便經過胃酸,也能保持大部分的活性,順利地到達你的腸道,效果會好很多!
範例2(擷取本書的片段)
- R(原書片段)
你有沒有算過每天花在社群軟體、觀看直播、瀏覽手機新聞上的時間有多少? 隨著移動閱讀逐漸成為接收資訊的主流管道,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聽到類似的感覺: 如果人們把看手機的時間用來看書就好了。(…中略)。然而,看書一定比看手機更好嗎? 這個慣有認知符合事實嗎?
- I(拆書家講解引導)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還是你就是處於這樣的「碎片化知識」的焦慮之中?刻板印象中,讀書會是比較完整的資訊、知識來源,但是你有想過不見得要讀書也能學到比較「系統性的知識」嗎? 即便今天都是讀書,且讀了很多書,但是每本書都只學到皮毛而已,沒有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不管看哪本書都是全盤收下這些資訊而已,那這樣也沒有比你看手機獲取資訊還來的好。
因此重點不在於取得資訊、知識的來源,在於看了之後該怎麼處理這些資訊。
- A(學習者拆為己用)
A1: 請學習者回想最近看到了哪些新聞、文章或是各種新資訊,試著說出該資訊的來源以及脈絡,最好能講出該資訊能對你產生什麼幫助。
A2: 由A1的案例,藉此回想自己取得新知的方式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試著改善學習的方法,讓自己能夠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此部分範例:
A1: 最近看了不少關於萊豬爭議的新聞,只知道是加了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即將進口,但是不知道實際的危害有哪些,光是聽起來就覺得很恐怖,看別人都反對,所以自己也持反對意見…。
A2:
目標: 了解新資訊、知識時,至少要知道大家在反對或是支持的背後原因。
行動: 看到新聞或是新知時,至少查證三個以上不同的來源,且一定要留下筆記作為紀錄。
最高境界的學習者 — 促進學習者(拆書者)
三種境界的學習者
作者認為,從學習的境界來看,基本上可以分為3種程度的學習者。
- 為讀而讀的學習者
「不知道自己為何學習」的境界,只覺得別人說什麼就該做什麼,自己也沒有什麼主觀和中心思想,每次只有讀到表層的概念而已,。 - 充分吸收與反芻的學習者
下一個境界,帶有目的性地學習,知道自己學習的是什麼,並且能夠用自己的話語「輸出」,比如寫成文章或是心得,就如本書提到的IA法(便利貼學習法),將書中的資訊重新整理為自己的知識,甚至能應用於生活中。
3. 促進學習者
即便你是個很好的學習者,能在自己專精的領域發揮所長,所學的知識都能融會貫通,但是這樣僅止於「你自己」而已,知識只不過是關在你自己腦中罷了,因此要發揮學習的最大效力,就是引導別人一起學習,做個「促進學習者」。
可以運用此書的RIA現場學習法,利用實際互動帶領的方式,引領學習者不用實際讀完整本書,也能從「拆書家」選擇出的書本段落學習到知識,而且在引導之下,能夠將這些原本看起來像是知識的「資訊」,化為屬於每個人自己專屬的知識,並應用於工作、生活中,解決問題讓生活更加美好。
總結
「目標導向」和「反求諸己」的學習法
在開始讀書之前,心中先帶著目標與問題再來看書,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隨著書籍的翻閱,會發現某些片段對於現在的你特別有用,這些剛好符合你需求的「答案」自然的浮現於你眼前。
接著用此書的IA法(便利貼學習法),把這些段落特別擷取下來,實際動手寫下對於自己的啟發,之後該怎麼做等等,最後將這些便利貼拍照並歸檔留存起來,不僅之後方便容易回顧,也清楚自己的目標到底是否完成了。
讀一本書勝過萬元的培訓課程
即便是培訓課程,但上課的內容不是你感興趣的,也沒有花心思在課程上,那麼即便花錢受訓也沒意義,因為「對你來說根本沒用」。
倒不如先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有哪些網路上的資源、書籍可以取用,再用此書介紹的各種方法學習,把這些知識納為己用,反求諸己想想自己的問題所在,有什麼樣的目標,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會是比起被動式的學習還要更好,讓自己成為「主動式」的學習者吧。
一種學習法的選擇
此書的核心概念 — 拆書以及RIA法,雖然整本書大多都在講此方法的好處,確實運用此法不僅能訓練自己的各種能力,也能引導並促進他人學習,聽起來似乎是百害而無一利;但如此書提到的,不要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就算聽起來很完美也是,重點是「對你自己」有沒有用、適不適合?
如果應用之後,覺得不適合還是要「硬用」,豈不是跟那些「為讀而讀」的學習者一樣嗎?
或許可以先用此書的便利貼法,分析與評估此書中的各部分,試著應用其中的各項知識,嘗試看看自己是否適合這些方法,如果實際有效用,那麼再繼續鑽研,這樣才是更加彈性的作法,畢竟這也只是一種學習法,你還有千千萬萬種可以嘗試,找出最適合現在的你的學習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