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 — 書摘與讀後感
用「批判式思考」看待這世界
前言
在現代這個網路時代,各種新聞、文章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布,不必透過媒體或以往所謂的正式管道,包含你現在看到這篇文章也是,用手機就可以直接隨時隨地撰寫文章,而且按一個鍵就直接發佈到網路上。
因此各篇文章、著作不見得會有足夠的查證,內容也不一定完全正確的,也就是要學會「媒體識讀」,懂得分辨訊息的真偽,從各種資訊中抽絲剝繭。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說明了一切,我們要先從問題開始,以及各種「批判式」思考的方式,讓我們學會方法來識別各種來源的資訊,達到真正的「識讀」,接著會介紹本書的三大重點,在看完之後可以應用在生活當中,你會發現有些事情不是你以往所想的這麼簡單,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被蒙在鼓裡。
索引
1. 事出必有因
2. 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
3. 說話者的意圖
3大重點
1. 事出必有因
理由、結論與論述
什麼是「議題型」的文章?主要是圍繞在某個議題, 並且帶有結論的文章。
例如,為何我們應該要運動?…總之,我們需要每週至少有3天的運動。像這樣主要是根據特定主題,並傳達給讀者一個重要結論的文章,可以成為議題型的文章,這也是你在網路上常常看到的文章類型,不管是討論政策、遊戲該怎麼玩、該如何工作、自身經驗建議分享…等,幾乎都是議題型的文體。
因此要了解此類文章是如何構成的,可以從各組成要素來深入剖析作者想傳達的,甚至發掘出那些作者偷偷塞給我們的資訊!
議題型的文章主要會有三個要素,分別是理由、結論與論述
- 理由:
該主題的起源,由此問題進而推導到結論。
例如,為什麼我們該支持某某人?我們是否該拒絕基因改造食物? - 結論:
最後的總結,通常帶有行動呼籲。
例如:總之,我們應該要支持某某某! - 論述:
支持該論點的理由+結論
例如,因為此人品性很好,成績又好,因此我們應該支持某某某擔任班長。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會將這三者「講明」,尤其大多數廣告文宣,只會跟你說”用OOXX就對了!”,這時候我們要小心像這樣斷言的文章或詞句,利用以上三點,理由、結論和論述,試圖重現整個完整情境。
舉例來說,在網路上看到某個減肥神藥的廣告,該廣告宣稱用這種藥就可以不用運動、不用節食就能在短短十週內減下十公斤,然而該神藥只有提及是利用”天然酵素”讓人減輕體重,並沒有說明其中的科學原理,這時我們可以分解出此廣告的結論:「用我們的藥就能讓你瘦」,論述:「因為不用運動、不用節食;短時間就能瘦;使用天然酵素」,以及問題「為何要用我們的減肥藥?」
當我們分解以上的範例後,就能「質疑」該廣告的論述,從批判性的角度去思考是否該講法是否合理? 哪裡怪怪的?
問題的「問題」在哪?
「論述」是我們可以得知該議題是否站得住腳的其中一個要點,然而論述和結論的前提,一定是發自某個問題的發問,再根據該問題去說明並得出結論。
因此一旦「開頭」,也就是問題本身就不清楚、方向有誤,那麼不管該論述和結論多麽合理可信,即便你寫了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甚至做了研究佐證,但是錯誤的起源幾乎只會得到錯誤的結果,因此一定要對於該議題的「問題」再次檢視,確保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
從幾個歷史上經典的例子來看問題的重要性,例如古代的科學家觀察太陽的東升西落,發現這個現象是有其規律的,認為太陽這顆火球是繞著我們居住的地球運轉的,否則怎麼會如此規律地東升西落? 而且其他星體也是繞著地球運轉的。
接著科學家根據這個前提做「假設」,問題設定為「太陽和其他星體是繞著地球轉的嗎?」,根據一系列的觀察結果和實驗支持該問題的假設,像是不管今天明天甚至是明年,太陽的運行軌跡幾乎都差不多,具有一定的規律,而其他星體也都是類似的運行狀況,從以上這些論述,科學家得出天空上的星體一定都是繞著地球運轉的這種結論,這樣的學說也被稱為「地心說」。
不過這樣的科學結論是如何被推翻的?關鍵就是在於”質疑”一直以來假設的問題,也就是在觀察到一系列不符合當時結論之後(像是火星奇特的運行軌跡),並質疑「太陽和其他星體是繞著地球轉的嗎?」,在質疑之後提出另外一種假設「地球和其他星體是繞著太陽轉的嗎?」,接著在各種論述的支持之下,其中之一就是此假設可以解釋火星奇特的運行軌跡的運行原理,最後得出「地球和其他星體是繞著太陽轉」的這個結論。
問對問題才重要
由此得知,與其草率地「問問題」而且花所有功夫在論述上,不如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是否問得正確,以下幾點可以讓你檢視這是不是個好問題。
例如,是不是沒有抓到該議題的重點,是否離題? 有沒有精準地問問題(小心問題別過於空泛)? 是否為限定族群才適用?從各方面來檢視問題的「缺陷」,讓我們能夠更容易問對問題。
別導果為因
其中常見的錯誤,就是導果為因,除非是自然界的規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來推論,否則容易從片面的結果得出錯誤的前提假設,導致該理由與結論的關係薄弱,自然結論也站不住腳!
2. 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
上面提到了議題文章的三大要素之後,我們能夠針對一篇文章仔細拆解,知道有哪些地方可以注意,知道該從哪些地方質疑。
然而要注意的是,很多「你以為可以相信的」數據、名人、引用…等引經據典,這些都不能輕易相信,必須先停下來想一想,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太完美」或是模稜兩可的證據。
檢查證據
最基本且最實用的方式,就是質疑任何一項文章中所使用的證據,包含你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也是。
首先要分辨的是,該證據是「意見」還是「事實」。意見指的是個人的感想抒發,事實則是一項既定且不變(某個時空之下)的紀錄,如果要作為證據,基本上只能用「事實」,如果今天你用了意見當作證據,也就是說用了「主觀的」想法,該證據只會不客觀且無法適用其他人。
例如,我使用這個商品之後覺得不好用(意見),因此該商品很爛、不好用。像範例這樣的證據做的論述,並不足以成為一個強力的支持結論的理由,只要換個角度和採用別人的意見,該結論很容易因此不成立。
因此,證據必須是足以客觀(雖然有時很難完全客觀)、可以被驗證的,接下來會介紹幾種常見的證據,即便是利用科學方法做的實驗也不能完全相信!
問卷和調查
小心問卷的樣本數、受訪者和問題以及問法。
- 樣本數:
注意樣本數要「足夠大」,問卷才有信服力,也比較不容易收集到偏頗的結果。
如果今天做的議題是關於「這個縣市20~30歲的人是否比較喜歡抽煙大於喝酒?」,樣本數如果只有少少的幾十人,這樣我們無法得知整個調查的「廣泛性」,或許是只有這些人特別喜歡抽菸而已,該調查的準確性因此不夠高而難以作為證據的引用。
- 受訪者:
注意受訪者的「背景」,尤其是某些主題性的問卷調查,如果研究者刻意選那些有特定傾向的受訪者,那麼該問卷調查可能會有失公正,一旦引用該調查,很容易推導出錯誤的結論。
例如今天的問卷是,調查「台北市 中學生的消費習慣與金額」,而你在做該調查時,雖然數量樣本數夠多,但是因為你圖方便只選了大安區、內湖區,這幾個區域的中學生做調查,因為這個區域的學生剛好消費與其他區大不相同,那麼該研究就算取得再多的樣本數,也無法反映真實的結果。
- 問題和問法:
小心問題是否曖昧不清、話中有話,問法是否有「刻意引導」的嫌疑? 以及各種「過長」的問題…等,這些都是問卷中該注意的「問題的設計」。
刻意引導的問題,例如「你認為該政客是否因為貪污而讓你覺得形象很差嗎?」,這樣的問題便是採用結果反問的方式,引導讀者先有貪污的前提,並接著「形象很差」的概念,而且用了二選一問答的方式,刻意讓你不多想一點,而且利用了 一般人容易很直覺地將看似合理的事情做前因後果的連結。
像範例這類型的問題,很容易讓人直接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或否,就是透過問題的「設計」,達到問卷出題者的目的,總之我們不管是出題者或引用數據,都要小心再三確認問題,如同上面提過的「問對問題最重要」,只有問題是正確且公正的情況下,才能引導正確的答案,成為一份能夠值得參考的研究!
各種證據的「引用」
透過以上幾點,你可以大概知道問卷、研究等等各種調查,都必須再加以檢視與驗證,甚至是帶著批判的角度質疑該調查,經過這麼多道步驟地「複驗」並且通過之後,才能放心地做為證據引用。
一些常見被作為證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根據上面的經驗,你一旦看到這些「引用」時,隨時注意該證據的合理之處,是否合乎該議題及論述,有沒有推論上的謬誤(關於謬誤的清單,詳記在HackMD),總之別全盤接受,保持著「警戒」之心看待每個證據。
- 研究報告:
例如實驗研究,要注意數據是會「騙人的」,會根據實驗者的解讀或是刻意放大,而產生不同的結論。如果行有餘力還是要檢視一下原本研究的數據和結果,比較不容易被研究的結論給誤導。 - 名人背書:
大多數名人推薦的引用,幾乎都只是片面之詞,甚至是借名而已,重點是名人也不見得「足以公正」。基本上就是利用相關領域名人的「光環」,讓讀者覺得該說詞足以成為有用的證據,進而相信相關的論述與結論。 - 宣稱:
據說、據研究指出、九成的人都認為…,並沒有實際指出研究來源的證據,這些幾乎都屬於「宣稱」的範疇,這類證據也是廣告這類文案中最常用的,只要不負責任的使用一些模稜兩可的「可信」說詞,作為支持該結論的論述,就很容易讓人相信煞有其事。
總之看到宣稱之類的證據引用時,是最需要停下來質疑,也是最容易被不攻自破的地方,自己在寫文案時必須多加留意這類的引用。 - 個人經驗:
雖然個人的經歷確實可以作為可信的證據,畢竟是親身實際體驗過的事實,但是要小心過於片面的論述,以及注意不能將你的經驗直接推論為更廣泛的案例。
例如,你看到的天鵝都是白的,並根據你的觀察事實,推論天下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像這種常見的「井底之蛙]推論,是在使用個人經驗作為證據時必須多加留意的。
總之,個人經驗使用得恰當,確實能讓該論述更加穩定,結論更加有力。
總之別全盤接受
證據並非全然可信,甚至報告中的數據常常被刻意扭曲解讀,儘管對於文案中的任何一個證據都抱持懷疑態度很累人,但是這樣有助於我們分辨真實的資訊,並且看出作者引用這些證據的意圖,減少被牽著鼻子走的機會,甚至看穿那些「騙人」的資訊,這會是個現代資訊化社會非常重要的「識讀力」。
3. 說話者的意圖
上面提到議題本身的問題、論述之後,我們知道推論、證據引用的環節都可能暗藏玄機,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背後的主使者,也就是作者本身的意圖。
這邊介紹幾個常見被用於作者引導或扭曲的「技巧」,方便你以後看到文章時,可以先停下來想一想作者是否沒有正確傳達所有資訊,是否有片面偏見之詞的嫌疑。
小心過度簡化
- 問題遠比你想得還複雜 — 不是只有「非黑即白」
現在最常見的簡化「問題」,就是將問題只設計為「是非選擇題」,而不是開放的問題,現實世界中的任何問題,通常不會只有絕對的是非對錯,而是根據「人事時地物」而有不同的情境(context)而改變該結論。
例如,今天有個問題是「你是否支持政府提高稅收用在道路設施花費的比例?」,很多人可能看到這個問題,腦中浮現的是馬路坑坑疤疤的畫面,直覺認為政府都沒有把錢花在刀口,如果文章也是利用此論述來「否定」,剛好符合你的胃口,通常也不會想太多(快思慢想中的”快思”),馬上就做出了「不支持」的決定。
雖然在這邊說明讀者心中的想法,但是很多人並不會認真想想自己是如何得出結論的,沒有想到其他的可能性與「但書」,導致了這樣「非黑即白」過度簡化的結論,世界上很多問題,特別是政治上的議題,都像是被如此手法給過度簡化,讓人不得不「二選一」,甚至造成對立(看看台灣的藍綠政治以及美國大選)。
- 注意過度簡化「問題」和「成因」
如果要跳脫常見的「非黑即白」的思考牢籠,我們可以從分析「問題」和「成因」來著手。想一想該問題的支持與反對,各有哪些可能造成的因素,先從反問自己開始,放慢下決定的思考,從各種視角、場域、角色的轉換、時間的變化…等,去看待該問題。
首先要注意的,是問題的簡化。如上面所提的,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看到類似以下這種問題,「坐牢是否侵犯了人權?」,這個問題是將坐牢與人權的關係直接連結,讓我們只能透過此問題得知簡化過後的「狹窄視角」,被迫從該問題著手,針對這種簡化後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上面提過的方法,用其他面向來考慮,分別從坐牢、犯罪的方面去思考,以及何謂人權,是哪一種人權…等,這些都有助於我們拆解作者想要問的問題,較不容易直接落於直覺性的是否的陷阱。
接著是成因,當你懂得拆解問題之後,接著可以從問題的不同面向去思考,該論述是否有不足之處,是不是只有講到好的或壞的一面,還有其他的可能嗎?
像是「你是否支持不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這種結論,如果我們只從”減少”塑膠這方面作為論述,很容易因為自身的預設立場(減少塑膠=環保=很好),而做出「支持」的結論,然而我們可能沒想到其他”非一次性的”吸管,是否真的比較好,這些重複使用的吸管有比較不消耗資源嗎? 紙吸管的製造過程是否更加複雜且產生不同的污染?諸如此類的成因論述,都是值得我們慢下來好好思考,並非只要與我們的“直覺”相符,就一定是正確無誤的,越是合我們胃口的論述與結論,越要小心!
預設立場
- 價值預設 — 尤其注意普世價值
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很多人都喜歡、眾所皆知;人生而平等、自殺是不好的…等,這些看起來似乎「合理」的用詞,都是暗藏了「價值預設」,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價值觀融在問題或論述當中。
我們可以透過「角色互換」的方式,採用另一種觀點看待該論述,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是否該論述會不成立導致結論也因此不適用?
「外向者更容易成功:因為外向的人接觸更多人,所以機會更多,也更容易成功」,從這範例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從內向也成功的案例(證據)去思考,或是思考是否機會越多越容易成功,這兩者是否成正比? 而且成功的定義是? 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慢下來想一想的,別被這些「普世」價值所影響,而不自覺地接受所有看起來很合理的資訊!
- 假設預設
思考結論與理由之間的”缺漏”,想想結論是不是太輕易就被推導而來,哪邊是否有不太合理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機會藏著「作者以為理所當然的假設」,與價值觀假設很類似,不過價值觀大多是指更為廣泛(像是國家、人生哲學、自由)的脈絡,而假設預設則是指「某個特定的情況下的假設」。
「二代的商品一定比一代還好用!」,像是這個範例的結論建立在: 改良款的商品會解決上一代的瑕疵、二代的品質不會差於一代、各項設計會更加改良…等的「假設預設」的前提,但是誰知道該商品真的有改善? 生產品質是否更好? 這些都是作者「自以為」的假設,但是真實情況不見得如此。
- 總結 — 換位思考
總之,對於這些看起來「過於合理」的論述與結論都要多加警戒,尤其自己同樣處於同一種價值觀/假設時,容易無法察覺作者的假設,多加嘗試「換位思考」,甚至是質疑自己的角度來想想,或是刻意找碴都是不錯的方法!
注意曖昧的字眼
- 注意「主觀」的字眼
快樂、哀傷、更…、最…,這些感受性或是比較性的詞,都要多加留意,大多只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是事實,尤其這些作為「證據」的引用並作為論述的支持原因時,很容易支持的「力道」不夠,也會成為反對該結論的弱點之一!
「因為慢跑讓人更快樂,因此慢跑是件人人值得做的優質活動!」,像這個結論,除了價值觀預設(人就是要快樂),也有主觀的「快樂」,作者的快樂不見得是你自己的快樂,你可能不適合或從來就不喜歡慢跑。
因此,減少主觀詞語作為證據的論述,很容易找出一個反例就全盤推翻該結論了。
- 那些不明不白的
年輕人、這個地區、大約、似乎,這些沒有界定清楚範圍的模糊字眼,都屬於「不明不白的曖昧字詞」。
如果這些字句用在問題時,因為每個人的解讀都不見得相通,所以非常容易產生歧義,一旦問題不一樣了,論述與結論也就沒有意義了!
而用在論述與結論,容易讓人有不同的解釋,最後變成比較「空泛」的一般意見發表而已。
「你覺得普設大學很好嗎?」,這個範例的問題中,我們可以挑出:何謂”普設”? 哪種大學? 好在哪?
可以改成像是(雖然不是最好的範例),「你覺得在各行政區更密集地設立大學,有助於就業率的提升嗎?」
「所以我們要維護人權!」,這個範例的結論中,我們可以挑出:何謂”維護”? 什麼人權?哪些人的人權?
可以改成:「所以我們要透過立法來維護身體中度殘障以上族群的行動權!」
總之,用「挑語病」和「雞蛋裡找骨頭的」看待每個字詞,檢查那些沒有講清楚的句子,注意,魔鬼藏在細節裡! 合約與保險的條文都要注意,特別是那些蠱惑人的文案!
總結與感想
養成質疑的習慣 — 三思而後行
並不是說疑神疑鬼,而是本書作者一直提到的,「快思慢想」此書中的慢想(第二系統思考),凡事先停下來想一下:
這個議題的三大要素(問題、論述與結論)分別是什麼,可以先反問自己這些問題
- 問題:是否精準沒有歧異?是否問題刻意被設計過?
- 論述:引用的證據是否足夠公正?除了作者講的這些,該結論還有其他成因嗎?該論述是否只限定於某種情境?
- 結論:結論的推論過程有沒有常見的謬誤(像是滑坡、稻草人)?是否跳過某個環節而過早下定結論? 結論的描述是否足夠精準?
保持開放態度
即便與自己的價值觀有衝突,或是與自己的認知不同,這些可能是「良藥苦口」般的真實之言;每個人生長環境與認知都不同,嘗試尊重各種不同的意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