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思考 書摘 — 透析問題本質
建立多元思維模型,以慢為快的思考方式
精準思考這本書,作者以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為核心,講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找尋事物本質的解決辦法。
高效學習: 以慢為快
現在這個資訊時代,很多問題只要"GOOGLE"一下,答案呼之欲出,然而我們生活和工作上的複雜問題,常常不是可以在網路上查得到的。
我們需要一個更高效的學習方法,讓我們能夠"以不變應萬變",用的是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以一套洞察事物本質、洞察事物原理的方式,來學習找出最底層的原因。
跨領域的共通問題
要解決一個問題,不能只單純從他的"現象"來看,單純的見招拆招而已,我們要看的是這個問題背後,是否有其他領域已經提出了類似的解決方案,要找的是「跨領域」間的共同問題。
例如今天你身處餐飲業,公司長期處於生產過多,無法精準預估生產商品的問題。這時我們可以分析該問題,是否別的產業、領域也有類似的問題,像是書中有提到TOYOTA精實生產的思維,同樣都是製造、備料、生產過剩...的問題,跟我們今天的餐飲業是同樣的處境。在剖析問題之後,找出其背後的「共通性」想到了這樣的方法,並且實際運用在解決餐飲上的生產問題。
然而,不是直接解決方案照搬就行了,產業、領域之間還是存在著差異,這時候同樣要根據我們今天的問題,紀錄解決過程中的跨領域思維,哪些適用、不適用都要清楚地寫下,這樣才會成為我們這個領域的適用的思維解決方案,否則也只淪於GOOGLE程度的解答,你照著做而已。
OODA: 迅速解讀情勢,採取行動
以往商業上的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在變動沒那麼快的環境下,是可以好好的從計畫開始,作執行、確認,接著做最後的反饋,一切看起來都能夠照著計劃,一步步進行和修正。
然而現在這個變動極速的時代中,更為有效的商業思維: OODA (Observe觀察, Orient定位調整, Decide決策, Action行動),重點在於從以往死板的計畫,改為「觀察」和「定位調整」,隨時根據外在、內部的環境變動來做相對應的及時應對,接著才做決策和行動。
OODA的一個循環通常會比PDCA還要快速,計畫的執行直接來自外部的情報,做最快的及時應對,永遠比別人快一步!
4種思維模式: 經驗、方法、學科、哲學
從經驗到哲學,分別是從問題的表層到事物核心本質。
經驗: 我們最常使用的解決方案,因為以前做過了,所以靠著經驗確實可以解決八成的問題,例如你知道車子半途沒油的困擾,因此你準備了備用的汽油。
方法: 靠著前人不斷累積的經驗,我們漸漸地將找到共通點,並歸納為"方法"。像是前面提到的PDCA就是一種方法,是靠著商業職場上的各種經驗和驗證,將其整理為一個適用於企劃方面的方法。
學科: 越來越多方法、定律被人類發明(或發現)出來之後,人們發現某些方法可以再歸類為一個個的類別,我們將其稱之為學科。例如物理學,人們發現物體之間都有其共通的力學、交互作用,都是與類似的基礎方法、定律緊密相關。這時候我們如果有個未知的問題,是與物體的作用力相關,那麼可以直接從物理學中尋求靈感,站在巨人的肩膀從高處來看這個問題。
哲學: 在學科之上的,是人類將各種理論進行更抽象的思考,將學科的本質抽絲剝繭,找出其核心的準則,例如純粹的知識、理智、人類心理…的哲學,是最高層面的思維模式。
稜鏡法
在我們知道以上的4種模式之後,可以利用「稜鏡法」來看透一件問題,像是使用一個三稜鏡一樣,從問題的表象-> 直接答案 -> 三稜鏡 -> 拆解為四個思維。
舉例來說,現在滿熱門的「網紅行銷」,你或許會看不起這樣的新事物,認為只是風頭不值一提,但我們可以透過稜鏡法,來拆解這樣的行銷方式,到最後拆解出來,其實不過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定錨、名人效應,不過是因為工具(網路平台)的更新、KOL(關鍵意見領袖)的廣泛化,一樣的行銷方式,老酒裝新瓶罷了。
學習法實戰
書本
- 字典法(不讀書法)
不是說真的不讀書,書買來連碰都不碰,你可以只看你中意的(你當初看上這本書的重點),哪些對你來說是有用的。接著闔起書,在腦中問自己哪些是有啟發、哪些是有幫助的,問完這幾個問題之後,這本書可以就這樣放回你書架上。等到你哪天想到有需要用到相關的研究資料,再拿起書來,從那些你在意的章節、標題查詢即可。
- 關鍵字法
而是先將這本書快速瀏覽一輪(可以參考雪球讀書法的這篇心得),知道這本書大概有什麼重點,將各個關鍵字在紙張上快速寫下來,一開始的時候不要思考太多,先將各個關鍵字以「點」的方式紀錄,接著再看完整一個段落(一大章或一小節)後,回想書中的內容,找出這些關鍵字之間的關係,將各個點連成線,甚至將各條線找出找出其中的規律,行成一個關鍵字的面,整理為一個自己專屬的「系統性思維」,在腦中不只對書的印象更深刻,對於書中重點的記憶會更加牢固。
- 知人論事法
以上兩個方法都是針對書的「內容」,我們學習的只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觀點和各種的體驗,但今天如果我們要學習到更深的底層「思維」,學到作者是怎麼得出這種結論的,我們可以透過「知人論事」法。透過了解作者「這個人」,他的成長過程、所處環境以及前面的作品,來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是如何造就這個人,我們可以藉此學習作者的精神境界。
例如本書中提到的,剖析和講解一本小說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像是哈利波特這種小說,你講述書中的內容,不過是重新整理小說的概要,只是在「說書」而已,而其中的箇中高手用的就是知人論事法,是透過了解小說作者寫書當下的思考方式,以及是在什麼樣的契機寫下這本書,作者之前有寫過哪些作品,可以在哪邊看出作品的世界觀延續、彩蛋在哪邊…等,可以跨越這本書的「世界」,了解更深入的作者本質,看到更廣闊的「宇宙」。
工作職場
- 在旁邊偷偷學: 學習隱性思維
在工作職場上,一般職業訓練或是主管、同事教你的事,這些直接由說出來或寫出來的學習,你可以很直接地知道這些是新的事物,那些是你可以學習的,稱之為「表層思維」。
然而我們聽到很多該領域的高手,都是從底層的工作先做起,像是很厲害的廚師,也是從洗碗打掃開始,而這個底層工作一做就是做好幾年,料理相關連摸都沒摸過,靠的是在旁邊「偷偷學」,學的是其他廚師的「隱性思維」。
說這麼多,別人的職場環境到處充滿著厲害的高手,你可以在旁邊偷偷學技術,那麼我們在一般職場環境中,到底該怎麼學習隱性思維?
最簡單的方式,會議時拿一本筆記,負責會議記錄。這不單純只是會議紀錄而已,在會後要將會議值得記下的思考流程,主管、同事們是怎麼解決問題的,我們記下的是「別人的思考方式」,是透過會議紀錄的方式偷偷學習別人的工作方式。最重要的是,有機會學到其他部門的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法,像是行銷的同事會以各種商業思維來看專案的對外賣店,專案部則是會根據整個專案的管理和執行細節做討論...等,職場上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靠的就是用這種方法「偷偷學」!
- 五星筆記法
畫一個五芒星,五個星星的尖角分別寫上關於今天這個主題的:
- 問題核心? 這主題在講什麼?
- 對方的邏輯是什麼?
- 這對我的啟發是?
- 對方的做法,我如何提煉成策略? 其中的思維模型是什麼?
- 最重要的,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超、一、流學習法
超 — 超級人脈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但是學習和思維方面,就算10個臭皮匠也比不上半個諸葛亮。今天如果你有一個大幅超出你能力範圍的問題,你即便找臭皮匠也沒用,因為他們的能力通常不會比你高出多少,因此平常需要培養我們的超級智囊團,累積各領域的人脈,有問題時才有辦法隨時請教。
超級人脈聽起來很美好,但人脈的累積可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提供價值」讓人知道你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主要有兩種方法來累積人脈。
- 主動: 主動提供你的比較優勢
主動提供其他人比較不擅長,但你比較專精領域的能力,相對之下,你用能力來幫助別人較於劣勢的地方,是在提供你的「比較優勢」,其實工作職場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工作通常有薪水),唯有你提供獨特的價值,別人才會更心甘情願地反饋,以後才會幫你的忙!
- 被動: 環境造就一切
如果你無法提供獨特的能力來幫助別人,那麼要從「環境」來改變,主要有四種: 家庭、圈子、城市、工作。
家庭是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人格形塑的成長環境,也是你唯一你無法自由挑選的,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各種價值觀都在這個環境下形塑;圈子則是慎選交友,想辦法找到你的「諸葛亮」,在身邊學習;城市方面,鄉下和都市的各種資源差距非常大,尤其像是展覽或某些活動,你在城市因為地利之便很容易參與,能夠因此獲得比較多的學習機會;工作,一天之中醒著的時間,有一半都在公司度過,工作的學習風氣越好,你也會不自覺地跟著學習,否則大多在公司也只是一天混一天,等著下班而已,非常可惜。
一: 舉一反三,多維思考方式
- 依照情境(context)學習:
自己很喜歡英文的context這個字,通常直接翻譯為「上下文」,其實意思比較接近文章的情境,我們學習上如果以context來學習,以不同的情境來記憶各種項目,用聯想的方式來回憶,不僅僅是單獨事件零散分布而已,在腦中會形成像是一面網相連,或是說像一部影片,每個情節場景都是串在一起的。
- 交替學習:
在極速學習也有提到,雖然這種學習法違反直覺,一小時讀數學,一小時讀國文,如此循環交替學習,比起三小時都學習數學或國文,還要來得有效率,因為交替使用不同的專注力,讓頭腦的不同部位有機會喘息,特別是學科差距越大,交替學習的方法會更加有效!
- 回顧測試:
最基本的回顧測試,也就是讀書時期從小看到大,出社會你不想再看到的,考試。但是我們今天的回顧測試並不是說非得像是以往的死板考試,而是「測試」你對於學習的成效,不管是前面提到的五星筆記法來回顧,或是寫成文章(像這篇文章),又或者是分享給朋友、教學,其實都是回顧測試,其中又以教學、發表這一類的「輸出型」的成效比較高,而相關研究證明是教學的成效最好!
流: 實踐練習、行雲流水
學習了各種知識,接著該是時候放到現實生活中看看,是否如想像中的好用了。
- 重複: 內化複雜問題
當我們學到了一個技能,一開始會很生疏,像是學開車,你剛開始只能專注在哪一腳是煞車、哪一腳要加速、該打哪一檔…等,諸如此類的基本問題而已。
隨著我們不停地重複該行為,越來越熟悉感覺和技能之後,將之前的基本問題統合成一「組」問題,變成哪時候該加速和煞車,上坡該用什麼樣的速度,這時我們已經將基本問題內化,變成好幾組的問題,甚至到了這種程度你還可以邊開車邊聊天了,你的問題變成該如何分配開車的專注力,這種更高層級的問題了。
- 模式(Pattern)識別: 重複熟練到成為模式
有時我們會聽到,別人所說的事情發生前的「第六感」、「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常常會被以為是一種預知能力,是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或是心靈感應。但其實通常不是這麼神奇,且這樣的「感覺」比較容易出現在某些領域特別專門的專家,像是常跑刑事案件的檢察官,有時雖然一時看不出關鍵證據,但心中總有一股「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感受,而憑著這股感覺再次搜查犯案現場,結果確實找到了破案關鍵的證據。
重點在於,該專家已經將各種知識內化,達到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將各種知識化成一個個的模式,就像是我們看到一個手掌大小的球體,通常會識別為棒球或是其他球類,這就是一種日常的模式識別。因此有時候專家就算看到某個異樣,這個地方的「模式」不符合以往看過的模式,自然地在心中產生矛盾點,也就是所謂的「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因此培養知識、技能,到足以看一眼就知道問題在哪的境界,到了具有模式識別的能力,或許就可以稱之為「專家」了
跨學科的結構化思考
思考是一個面和體: 廣度 X 深度
前面也提到過的,思考和學習,並不只是像星星一樣隨機散佈在天空中,你要用的時候才在那邊胡思亂找;我們需要將各個問題串在一起,把類似、有相關的星星連在一起,像是星座一樣的思維網路,藉以擴充我們的思考廣度和深度。
重要四大學科
(清單中越下面的層次/維度越高)
- 物質基本: 數學、物理、化學…構成宇宙的基本學科
- 群體社會: 生物、經濟學…生命體交互相關的學科
- 複雜系統: 哲學、經濟學…更高層次、抽象的領域學科
- 精神世界: 心理、美學、歷史…純人文的學科
榮格提到,如果要培養真正的「多元思維模型],我們需要對以上四大學科都有基礎的了解,至少要透過類似科普讀物的書籍來吸收相關知識,讓自己的腦中有各門學科中最重要的理論、思維方法。如此一來,要看透一個問題,可以借鑒各領域的重要學說,找「共通性」,這一點在整本書中不斷被提及,因為確實榮格的多元思維模型核心中最重要的部分。
現實中的複雜問題
上述的跨學科解決方法,讓我們找出不同領域的共同問題。
還可以透過轉換「切入視角」,改變看問題的角度,例如可以從非得解決這問題不可,變成開始考慮,這個一定是問題嗎? 我們一定要解決嗎? 是否能夠轉換對象?
問-思-模
凡有問題,必有結構。只要是問題一定其來有自,先想想可能是哪些領域有關,接這用問-思-模的方式一部部拆解。
問題 — 思維方式 —思維模型,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方法將問題結構化,先從問題出發,接著尋找有哪些思維方式可以使用,接著使用合適的思維模型來對應,一步步將問題抽絲剝繭,用類似框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讓思考更加深透其本質,將原本看起來不相干的關鍵點融會貫通。
舉例來說,
問題: 最近因為公司似乎是因為收入減少,導致營運問題
思維方式: 用內憂外患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公司目前的處境,研究現在的問題只有收入嗎? 還是內部管理上的問題?
思維模型: 在用各種思維方式提出解決方案後,最後用思維模型,例如參考物理學的熵的思維模型來做最終決策,以減少組織的亂度為優先,精簡組織部門的溝通以減少成本。
思考框架: 天時、地利、人和
從時間、地點、相關人士的方式,解析該問題、主題的整個背景環境,這也是一個能迅速提供更全面思考面向的一個思考框架。
3個結合思維模型的實戰運用
高維打低維
從基本學科(上面提到的四個學科)出發,以更高維度的學科來解決比較低維度的問題。
例如今天這區域的犯罪率特別高,但是從數據中看不出特別之處,也從無法從數字的趨勢圖解讀出任何關鍵點,這樣的解決方式(數學),沒有作用時,我們可以往上思考,想想是不是跟「人類」的行為有關,涉及系統、心理學相關的領域,以更高的層級來思考問題。
改變尺度
不可一概而論,沒有所謂的「絕對正確的」答案。今天問題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或是在不同的時間點發生,答案都不見得適用。
因此,看待問題時,需要從3個尺度上來看待:
微觀(前期)、中觀(期)、宏觀(後期),分別以這三種尺度的時空範圍剖析問題,能讓你在更加廣闊的視角中,提出更有遠見的解決方案!
聚焦: 98/2法則,不是80/20法則
一般所以講的80/20現在聽起來還是有點誇大,很多人認為80%的日常怎麼可能由20%的關鍵來決定。
很不幸的現在這世代,甚至是由2%的「極度關鍵行為」決定你剩下的98%人生,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學某樣東西,學到某個程度後一直卡關很久,但是你一旦突破之後,進步可謂是「突飛猛進」,這個突破學習障礙的關鍵點就是那個你學習過程中的「2%」關鍵點,大幅影響了你在該學科的學習。
因此人生並非像是線性圖,隨著時間穩定的成長,而是在某個關鍵的時候會出現爆發點,例如上一段提到的學習關鍵點,或者是貴人相助,主管提拔…等,這些大幅影響人生的關鍵點只佔你人生的一小部分,但就像是遊戲的「選擇分歧點」,直接影響你遊戲的結局。
既然如此,我們更該怎麼判斷哪些是屬於這個2%的事情呢?
主要有5個關鍵字:
- 戰略角度: 這件事是否為符合你戰略的行為? 是否偏離了你的目標?
- 心理是否熱愛: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你是否熱愛這件事,即便一生都貢獻在給它
- 系統層面: 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否可以在這方面更加完善,是否為這塊拼圖缺少的碎片?
- 經濟要素: 這件事是否有經濟效益,至少不要讓自己餓肚子
- 正面黑天鵝(黑天鵝效應): 現在的投資雖然看不見立即成效,但是具有相當的爆發潛力,那也是值得投資精力的
巴菲特說過,我們人生可能會訂下25個目標,你只要找到最重要的五個並持續努力,但這也是多數人做不到的目標,太容易被各項事情分心。
聚焦總結,找到關鍵的事情,只在那方面努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總結:
- 學習各種學科,應用各種領域的知識,並且用多元思維模型透徹問題本質
- 可以用五星筆記法來學習,用稜鏡法「散射」分解問題的原因,超一流學習法打造極速學習的方法
- 聚焦2/98,找到讓你突破自我的關鍵事物,追隨你的熱愛,並持續專注在少數的關鍵目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