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性格 — 簡單整理與心得

每個人適合的理財方式都不太一樣!

Juo Penguin
Jul 6, 2021
https://unsplash.com/photos/ZVprbBmT8QA

前言

常常有所謂的"金融專家"說,只要訂好預算,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存(賺)到錢。例如每個月把20%的錢存起來就對了,日子一久,只要這樣做就一定能存到足夠的錢…等,這類的預算分配說法可以算目前的主流,這種作法雖說淺顯易懂,但不適合每個人,而且過度簡化理財了,好像只要訂好預算,其他什麼都不用管,但其實並非如此!

要談錢才會變有錢,不是只把金錢做"死處理"而已,找出自己的優勢劣勢,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理財,並沒有一套完美的公式適用於任何人。

這本書最重要的觀念是,捨棄常見的預算制度,透過了解自己的金錢價值觀,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而非直接套用別人的那些"公式”,這樣才有辦法達到你的金錢目標,也會比較開心而且有成就感!

如何開源節流?

在了解每個人不同的金錢類型之前,先知道共通的理財觀念,為自己先做個"財務健檢"。透過以下這些問題,可以讓你了解目前的金錢、理財方面的觀念還有什麼不足的,藉此反思並調整。

我覺得藉這個機會思考自己的「金錢故事」,算是看完這本書的最大收穫之一。有些人儘管自己擅長理財,也存了一些錢,但總覺得不開心,好像少了點什麼,或許這就是內心的金錢故事在影響著自己,那些隱藏在內心的金錢價值觀,影響了自己的無意識行為,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終究因為"習慣"而不自覺繼續以往的慣性行為,不自覺"又"做了那些明明沒有很想做的事。

了解金錢環境

目前身處的環境,對於你的財務影響是否健康? 看到同事常常都換新的包包,用著最新的iPhone,你會不會覺得自己落伍了,也想跟著換最新產品?

這樣的情況就是你處在一個"不夠健康"的金錢環境中,基於人類天生的"比較心理",你會覺得自己也不能輸人,至少也要在某些地方贏過同事,所以在看到別人拿最新的3C之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都拿起那張塑膠魔法小卡,採"先買後付"的方式入手了最好最新的產品。一直買一直爽,但爽的只有你而已,你的錢包可一點也不高興,就因為如此,你每個月的帳單又多了一筆費用,從來沒有存到錢…。

從小被奶奶教導著一定要存錢,等存夠了才能去遊樂園玩,而且大約是1、2年才有一次比較長途的旅行,因為奶奶說這樣你才有其他儲蓄可以買玩具…。像是這樣家庭的金錢環境,處在一個"延遲娛樂"的金錢觀念中,讓自己能夠忍住一有收入就花錢出去玩的慾望,即便是長大之後也會深深受到這樣的觀念所影響,總是會為接下來的旅行存起"旅遊基金",跟平常用的儲蓄帳戶分開管理,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存款以防萬一,即便出去旅行也不會讓錢包空空如也。

因此環境非常重要,試著盤點周遭會影響你理財行為的一切,諸如上述提到的職場環境,想想你身邊的同事的消費行為,你是否真的會"受不了",無法承受自己的"比較心理"? 如果真的是這樣讓你忍不住手滑又買最新最好的商品,你可以從外在、內在這兩方面著手。

外在方面,舉例來說是"盡量遠離那個人",避免受到那位同事的影響,盡量別看她手上新買的產品,忽略她的"炫耀";而最直接有效的,當然是離開這份工作,不過這就端看你衡量是否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了。

內在方面,在購買之前三思,思考你是否真的"需要",有沒有必要買這個新"玩具",這個產品額外的新功能、新外觀是否對你真的有幫助? 你也可以在確定下單之前,先將商品放在"購物車"中,先等一個晚上再決定要不要買,這時候你衝動的心就會冷卻許多了。

除了負面的環境以外,要善用正向的金錢環境,這樣的環境甚至可以成為你的"助力"。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很擅長理財,且很樂於分享自己的理財之道,也很喜歡跟其他人聊如何賺錢存錢,這種的金錢環境就可以說是比較"正向"的。即便你一開始並沒有相應的理財觀念,耳濡目染之下你也會學習到一定程度的知識,並開始習慣這樣的"正確"理財方式,猶如順水推舟,不自覺地做出更好的理財決定!

個人的金錢故事

你覺得一定要買房才算資產有保障嗎? 試著思考你的金錢價值觀、金錢信仰,也就是你是靠著什麼準則對待金錢的,這些就是你的「金錢故事」。透過了解自己的金錢故事,讓你有機會知道自己真的理財想法,挖掘出內心真正的故事,這樣才有機會把那些迂腐陳舊的故事翻出來"丟掉",讓留下來的更適合你,打造屬於你自己的金錢故事。

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來拼湊整理出你的金錢故事:

  • 從父母、環境中接受過(或拒絕)哪些金錢故事?
    像是一定要有房有車才是男人、一定要有穩定的工作…等
  • 盤點目前的金錢故事,你想保留哪些? 有想拒絕、捨棄的嗎?
    像是想保留一定要有足夠的儲蓄;想拒絕"一定要有房地產"
  • 哪些金錢故事對你是有益的? 而哪些是有害的?
    (無論喜歡與否,就事論事理性思考)
    像是"節儉為上"的故事對你有益(儘管你不喜歡);
    而人生及時行樂,該買就要買對你有害(但你總是會說服自己說是"投資")

問自己以上問題之後,想必你會對自己的「金錢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以往是怎麼對待金錢的,還有哪些改進空間讓自己可以做更好的理財決定。接著就要介紹不同的金錢類型,找出屬於你自己的類型,做出更合適的理財規劃!

4個不同的金錢類型

作者劃分了四種不同的金錢類型,分別是工作者、創造者、洞察者和關聯者。每個人都至少擁有其中一種金錢類型,而且會有一個主要的類型,還有一個次要的類型,任何人都是”混和"的金錢類型,只是大部分時間會偏好主要類型,在某些時刻(通常是壓力比較大、特別忙、特別閒等等的極端狀況)則是次要的金錢類型。

至於你是什麼類型,看以下的介紹來想想你偏向哪種行事作風,最接近你日常想法行為的可以將其定為你的主要金錢類型,另一個就其定為次要的金錢類型。之所以會用這樣模稜兩可的判斷方式,是因為原書有個心理測驗來測試讀者是哪個類型,但因為基於篇幅和著作權問題,不方便將整篇心理測驗放上來,有點可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原書的測驗,測測看你是屬於哪類型的人。

工作者

認為付出勞力賺錢天經地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才是王道。

  • 優點:
    務實、任勞任怨
  • 缺點:
    可能變成工作狂、視工作比一切都重要、有時會過度消費(不太在意理財)
  • 建議:
    適時休假(有特休就該把它用掉)、值得信任的他人代管投資(因為工作者可能只管把錢存在完全沒利息的銀行而已)
  • 財務習慣建議:
    做好極端自動化(自動扣款儲蓄、投資)、注意別工作過度

創造者

求新求變,腦中總是有著數不清的新點子,不甘於現狀。

  • 優點:
    富有創造力、隨時充滿活力、有各種千奇百怪的想法;具有冒險精神,很多老闆都屬於創造者這類型
  • 缺點:
    不喜歡看數據、憑感覺做決定;會被那些"短期高成長"投資吸引、不太喜歡長期耕耘;看到喜歡的就大買特買,因此過度消費而破產的大多是此類型
  • 建議:
    強烈建議找個值得信任的他人代管投資(因為創造者一不小心就把錢花光了)
  • 財務習慣建議:
    做好極端自動化(比工作者更需要存錢,建議存3個月以上的生活費,因為創造者通常工作不穩定)、注意別工作過度

洞察者

靠頭腦賺錢,喜歡用思考解決問題,總能找到方法賺錢。

  • 優點:
    富有洞察力,總能從大量的數據中梳理出有用的知識,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典型靠頭腦賺錢的類型,認為只要能賺到錢就行了(可能會與工作者起衝突)
  • 缺點:
    看不起他人的想法,不喜歡跟風,對於"過於簡單"的事物嗤之以鼻;可能過度思考而裹足不前;因為善變而言行不一(才剛執行A,腦袋卻已經想到B了);覺得自己比較正確,不容易承認自己錯了
  • 建議:
    找"務實類型"的夥伴幫忙實踐、推銷自己的想法;
    (給他人面對洞察者的建議) 不要直接"針鋒相對"挑戰這類型的人,可以給這種人"適當的問題"反問,讓他們獨自解決問題,就讓他們"自己對付自己"
  • 財務習慣建議:
    其實簡單就很好,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一般人簡單的自動化財務方式就足夠好了;可以用一些"荒謬"的問題做腦力激盪,挑戰自己想出不一樣的財務規劃方式,例如思考如何一年存到100萬

關聯者

喜歡交朋友,人脈就是他們的一切。

  • 優點:
    富有同理心,靠著人脈賺錢,這類型很適合做業務;
    比起自己,更重視其他人
  • 缺點:
    過於重視在意他人,如果判斷力較低時很容易被騙;
    很願意花錢在他人身上,比如說捐款給慈善機構,而不在意財務狀況
  • 建議:
    適當的慷慨就好,至少保留自己最低的生活底線
  • 財務習慣建議:
    可以投資那些既能夠幫助他人又有回報的項目,像是投資致力於環保、可再生資源的公司;善用人脈,與好友互相激勵,彼此檢視督促各自的財務目標

總結

設定好"自動轉帳"

無論哪種金錢類型的人,設定自動轉帳都很重要,這樣你就不用擔心沒有繳錢、存錢,而且剩下的錢有多少就只能用多少,不必太擔心花到那些必要的生活費。

基本上可以分為幾個帳戶做轉帳,生活帳戶、儲蓄帳戶、帳單帳戶、(娛樂帳戶、備援帳戶),前三個是必要的帳戶,每次一領到薪水就將錢自動轉到這些帳戶,至於要分配多少錢,則是看你當下的目標了,你可能最近要存錢買車,就分配更多比例的錢給儲蓄帳戶。

而後兩個則是看情況而定,不過建議還是要有備援帳戶,像是近期因為疫情關係,有的人可能失業沒工作,領到的紓困津貼又沒那麼多錢,這時備援就顯得很重要了,而且誰知道未來還會不會有這種意外發生呢?

紓壓很重要

簡單來說,有了過度的壓力,大腦就會產生想要被滿足的想法,產生了「慾望」,其中最快、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花錢吃喝玩樂。不過常常在喝完珍奶、吃完雞排,看著手上最新的iPhone,又在後悔自己怎麼又因為壓力太大而暴飲暴食、大買特買了…。

因此紓壓非常重要,無論是哪類型的人皆適用,一旦壓力釋放出來,生理上比較不會有那些極需滿足慾望的渴望,心理上也會比較輕鬆,也會活得比較開心。

至於如何解決壓力(有時候不一定能紓壓)造成的財務困難,分為外在與內在:

  • 外在: 利用自動化系統,上面提過的自動轉帳,把錢轉到個別帳戶,甚至可以請信任的朋友設置"安全鎖",把這張卡給他保管,增加你刷卡的困難。當然如果可以做到的話,就是直接遠離造成壓力的來源,現在的工作讓你難受不堪(無論什麼樣的原因),如果無法解決這些職場上困擾你的問題,「山不轉路轉」,為了自己身體健康(還有你的錢包),就該毅然決然離職了。
  • 內在: 面對與習慣壓力來源,讓原本是造成壓力來源的事物不再讓你感到難受,也可以利用冥想等方式,從內在的思想上”看開"這些讓你造成困擾的事物。

問自己 -> 設定目標 -> 改變

如果你想改變目前的財務狀況,下定決心改善理財,可以照著這樣的步驟檢視並改變自己。

首先是「問自己」,上述提過的「金錢故事」與「4個金錢類型」都算是這個步驟,在這個階段先把自己問清楚,知道目前是哪種金錢的價值觀,平常是如何運用金錢理財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

接著設定目標。例如你想在十年內擁有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有房子的這個目標還不夠,目標越明確越好,你還可以詳細到想買多少預算的、買在哪、為了什麼需求等等。想像現在有了這棟已經修建好的屋子,自己住在裡面的感覺是什麼,有什麼樣的裝潢、外面的環境如何、交通是否方便等,總之越詳細越好,這樣你就可以知道該準備多少的房屋預算,並隨之調整想法及預算下限。

最後是改變,利用「原子習慣」所說的「切分小目標」,把十年計劃分為年度計畫,再切成月計畫。以買房子這件事為例,這樣就能清楚知道每個月至少該為這棟房子存多少錢。評估自己有沒有辦法做到,是否該兼職取得更多收入才有辦法補足預算等,或是調整目標計畫都可以,總之就是想清楚並開始「著手進行」,開設一個「買房基金」的帳戶,每個月自動轉帳到該戶頭,只要開始做就不怕沒機會,利用科技和習慣幫你達成長遠的財務目標吧!

--

--

Juo Penguin
Juo Penguin

Written by Juo Penguin

不挑食的雜食者,近期的目標是瘦10公斤。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