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免疫力 — 書摘

「誠實」是最重要的

Juo Penguin
Mar 16, 2021

前言

這本應該算是第一次讀有關「深入探討人際關係」的心理學類的書籍,書中所講的一些理念與經驗,都只能意會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畢竟感情的經驗仍遠遠不足,整篇書摘寫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只有小學生的詞彙量來寫大學的論文,無法好好地將內容完整的融會貫通,用自己的寫法記錄下來。

因此,這本書只會記下那些我認為比較關鍵的重點,書中還有提到許多「化解衝突」的方法,該如何避免衝突,衝突的原因是什麼…等。這些也是人際互動上很重要的課題之一,可惜的是目前仍無法有深刻的體會,就沒把這部分加入摘要之中了。

無論是人際關係有些問題,還是想要感情更加升溫,都蠻推薦這本書的。其中講到很多「核心原則」,可以讓自己「跳脫感性」的相處,用更加理性的態度面對彼此的關係,了解到自己和別人是怎麼想的,知道對方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會對自己這麼兇、怎麼又吵架了,或是該怎麼讓對方開心,都可以在此書中找到一些端倪。

有「韌性」的人際關係

安全感與連結感

  • 信任感

最基礎的且最重要的就是「信任感」,在人際互動中無論做什麼事,如果對彼此互相信任,才有辦法坦誠以對,相信對方也是相信自己的。

而是雙方都需要刻意維持彼此的信賴關係。例如相信對方即便出差好幾天,也不會在外面偷偷摸摸做一些事情,而也是因為這份信任感,自己也不會做出類似的事。然而只要有一方以此基礎做出了「背叛」的行為,仗著對方「相信」而做出自以為不會被發現的事,即便沒有被揭穿,這樣的信任關係也是不復存在,在當下就已經沒有「信任感」了。

  • 安全感

有了足夠的信任之後,雙方的「安全感」也會油然而生,彼此相處都會感到自在,不用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互相猜忌,,總之只要待在身旁就會很安心。

安全感是維持感情穩定的必要情感之一,有了這種感受,相處與互動之下比較能夠自在與坦然,即便自己獨處也不會因為對方不在身邊而感到孤獨,在與他人相處時也能夠輕鬆地展現自我。

  • 連結感

情緒連結是成為好友、伴侶的必要條件,會為對方感到開心、感到難過…,彼此能感到互相是有共同的情感在互相分享著,不是只有自己的感覺而已,而是能感受到對方所表達與體會的感情。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自己需要的跟對方需要的連結程度不一定相同,可能自己只需要一點點的連結感就夠了,對方只需要稍微能夠關心或是與自己互動,就可以感受到充分的情感連結;但是對方可能需要更多的關懷與互動,才能體會到足夠的連結感,這時如果沒有溝通清楚,了解到彼此的連結感需求的差異,可能會認為對方不夠了解自己,甚至是不在意,而產生了衝突。

衝突在所難免,但必須小心「冷戰」這個最糟的應對方式。比起討厭或厭惡,冷戰(拒絕溝通)是最糟糕的,既然沒有溝通,那當然也不知道彼此在想什麼。這時候只能在自己腦中天天上演「小劇場」,胡思亂想對方現在是不是在想其他人,有沒有在背地裡說我壞話…等,

解決這種衝突的方式,一定要有一方先「破冰」,就先從自己主動開口吧!突破這個僵硬的局面,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錯誤,都可以表達「歉意」,可以說出自己的不安、自己內心的感受…等,試圖了解對方與自己的差異。因為拒絕溝通是雙方都不說話才會成立,只要有一方開始想要突破現狀,就有機會改善現狀。

千萬別想說拉下臉開始說話的那個人就輸了,因為在冷戰中,雙方都是輸家,既然都輸了,那還有什麼好失去的?

因此,健康的情感連結,是需要滿足彼此需求的,可以先從提出自己的需求開始,明確表達出想要哪種程度的連結,與對方討論出適合的相處模式,這是個簡單、有效又確實的打造穩定連結感的方法喔。

坦然

勇敢面對自己是第一步,先了解自己自身的想法,好好與自己對話,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各種事情發生時有什麼樣的想法,與對方相處時是什麼感受,就是去想自己在想什麼。

最近很熱門的「正念冥想」就是在幫助自己在冥想的這段時間中,「刻意」感受自己腦中浮現的各種念頭,無論是快樂還是難過,都是自己的感覺,接受並理解自己是如何想的。

能夠坦然面對自己之後,溝通與面對他人時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忠於自己最直接的想法與對方互動,對方也能感受到真誠對待,彼此的相處就能有足夠的「安全感」,雙方不必猜忌,因為是展現出真實的想法,能感到相對的自在。

  • 肯定對方並帶給他人尊嚴

除了坦誠接受自己以外,肯定對方也是「坦然」中很重要的表現。

誠實接受對方的行為、想法,而我們第一個反應常常是拒絕接受,之所以會產生抗拒心理或許是因為覺得相處之間的差異應該要視而不見,冷處理對待就好了,這樣才會讓感情比較順利,但並非如此就能解決差異,反而會讓其成為未來問題的導火線,而關於差異該如何面對則是在下部分會提及。

簡單來說,要接受對方的抱持心態就是,「他/她就是這個樣子生活著」。不必完全理解對方的感受與想法,但最少要能做到理解與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價值觀、成長背景都不一樣,並非所有事情都是自己能完全搞懂的,這時候只要能肯定並且尊重對方就行了。

例如,以興趣來說,許多男生喜歡收集模型,而女生則是會收集包包、飾品等,如果這時沒有充分的「肯定對方」,就會發生常見的「互看不順眼」,彼此認為對方買的東西都是浪費錢,是在買些沒用的東西…。

一旦發生在這狀況時,要先靜下心(大吸幾口氣,做個深呼吸),在指責對方和擁護自己的癖好之前,先想想自己為何會想要收集,怎麼培養出這種興趣的,察覺內心的想法,接著就能比較容易理解對方,或許也是基於同樣的想法而有了這樣的興趣,而非認為彼此在這方面就是無法溝通,最後試著肯定對方,坦然面對現實,這樣不只心裡比較好受,對方也能接受。

當然,如果是那些會「危害」到彼此或對方自己的行為,那麼除了尊重之外也可以試著改變對方。因為這代表著對方沒能夠好好「坦然面對」自己,才會讓這樣的行為持續下去,這時可以試著溝通,慢慢引導對方該如何誠實看待自己的行為、有什麼感受,從自己獨自坦然的感受,變成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想法,變成「互相」的坦白。

  • 用想像力了解他人的經驗:「認同」

或許會有人問說,如果自己是「極端理性」的人,那該怎麼辦?完全無法體會其他人是怎麼感受的,根本無法產生共感甚至是一絲的同情都感受不到,那不就永遠無法知道他人在想什麼了嗎?

這時候可以運用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能力 — 想像力,用這個能力來「模擬」自己如果是他人的處境時,會怎麼做、會如何思考。例如上面提到的案例,為何女生會買這麼多飾品,想像購買的場景、使用的場合、收到時的雀躍心情(可以用自己收到模型的快樂感受去模擬)…等,這些即便是自己沒體驗過,也能透過想像去經歷一遍,知道其經驗形成的脈絡是如何。

可能終究沒辦法在情感上能理解對方,但至少知道對方這麼做以及這麼想的原因,其背後的「脈絡」是如何形成的,能做到基本的「認同」,就是發揮想像力最重要的結果了。

  • 勇敢說出來、做自己

除了自己內心的坦然以外,有些事不「坦白」地說出來,彼此是無法理解的。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會是更重要的,透過言語的方式確實讓對方了解,,不然對方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俗話說「愛要及時說出口」,就是這樣的道理吧。

在「不影響他人自由」的前提之下,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性別刻板印象、社會普世價值什麼的也只不過是「別人」的標準,展現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留下遺憾吧。

調和差異

原來還有這種思考模式,她怎麼可以這麼想?
他怎麼可以這麼大而化之,還是我心思太細膩?
我們常常意見不合,時不時就在吵架,是不是該分手了?

這些都是常見遇到差異時會有的反應,然而與他人相處時有差異是很正常的事,有了這些差異可以讓自己感到「不足」,進而讓彼此都能有所成長。

  • 不同的依附類型

相處關係中,有3種的依附類型。其中兩個(焦慮、依賴)雖然是屬於比較「不安全」的依附類型,但即便是這些依附,也能試著理解並漸漸改變,逐漸培養「安全感」轉為安全依附,建立彼此的安心依賴。

迴避依附: 高度保護型。這類型的依附會覺得「不該依賴」他人,把自己的情緒封閉起來,認為依賴別人是種軟弱的表現,為自己設下”保護”的界限,「拒絕」分享自己的感情。

焦慮依附: 過度依賴型。跟前者剛好相反,隨時都要對方的關注才能感到被滿足,甚至是「沒有對方不行」,會想辦法做事情討對方的歡心,為的就是得到足夠的關心。

安全依附: 對彼此的關係抱持著足夠的安全感,不會因為獨處而感到孤單,與他人相處時也能感到自在,不會過度疏遠或是依賴他人,適度的給予關懷與傾聽對方的想法,是最理想的依附關係。

  • 不是共同點越多越合得來

我們常見的一個迷思就是,雙方的差異越小,那麼相處一定比較沒有衝突或是比較少摩擦,做什麼事都能心有靈犀,馬上就能取得共識,這樣一定會相處得比較開心吧!

但之所以這種想法被稱為「迷思」,就是因為這並非事實,這些共同點反而可能會成為「綁手綁腳」的原因。

例如,雙方都喜歡衝浪,也是因為衝浪而認識並在一起的,但隨著相處得越久,才發現彼此都有「互不退讓」的堅持,雙方喜歡的衝浪時間、地點都不太一樣,所以在相約出門衝浪時,反而會因為顧慮到對方的習慣,而配合某一方的行動。

關係中比較弱勢的可能「委屈求全」,而比較強勢的則是「自以為對方也喜歡」就每次都照著自己的習慣逕自行動,然而這樣的「不對等」關係看似沒什麼問題,表面上似乎一切融洽,但長久累積下來可能會成為之後衝突的導火線甚至是主因。

因此,興趣相投也不盡然是好事,而即便共同點不多,也不全是壞事。只要能用上面提到的坦然心態,來肯定對方的心態並面對差異,雙方也能相處得很愉快。接著會提到該如何實際面對差異,除了接受以外,還可以如何「主動」面對雙方的不同。

  • 相互理解,擴大彼此舒適圈

上面有提到用「想像力」來嘗試理解對方的行為與想法,不過更好的方法是用事實、知識理解雙方的差異,想像畢竟還是「主觀」的感覺,而這個方法是比較「客觀」,藉由觀察與分析、以科學的精神來解讀彼此的行為。

例如,瞥見女朋友每次洗完頭髮,都會邊吹邊在旁邊滑著手機,相當無法理解這樣的行為,總是覺得這樣根本沒在專心吹頭髮吧? 但用這樣的理性方式之後,先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實她很認真的在吹著頭髮(一隻手拿吹風機,另一隻手拿著梳子),手機只是放在旁邊播放影片而已。不僅如此,甚至頭髮已經用毛巾吸乾大部分的水分了,因為頭髮比較長,所以還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吹乾,在觀察到事實之後才知道原來以前都是自己瞎猜罷了。

此外,要區分「觀點」和「事實」,小心那些對方或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就以上面吹頭髮這件事作為例子,稍微改變一下情境,如果對方在吹頭髮時根本沒先將水分吸乾,而且也沒邊吹邊梳開髮絲,自己觀察到的時候就「以為」對方這麼做應該是有其道理的,產生這樣「片面的觀點」而且也接受了,問女朋友時也得到「我覺得這樣比較好」的回答,便覺得這樣是正確的。

殊不知這只是「觀點」而已,事實上根本沒有比較好,而自己也接受了這種片面的觀點,而沒有去思考背後的事實是如何,千萬要小心別落入這樣的思考陷阱了。

透過對方的「眼睛」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以開放的心態去觀察並了解,擴展視野與瞭解的人事物,了解越多就會有更多的基礎知識,更能理解他人行為與思考的不同之處,是在人際關係應對處理上的正向循環。

  • 創造包容彼此的空間,成為彼此的「神隊友」

面對差異的核心原則,就是試圖理解與欣賞,重視與尊重而非批評。

無論是情侶還是朋友,都可以把彼此視為「隊友」。之所以是隊友而不是其他關係,是因為隊友是在同一陣線上,同生死共患難的存在。成為互相支援的好夥伴,把對方的事情視為自己的事,但不是壓迫或緊盯的關心,用認同與理解的態度面對各種差異,讓對方因為自己的支持能夠更加大展伸手自己所長,打造出能讓彼此都有安全感的空間,度過讓雙方都自在的時間,成為互相支援的「神隊友」,也期許自己不是個只會扯後腿的「豬隊友」。

結論

向自己與對方誠實

無論是哪種人際關係的相處,保持「誠實」的態度是維持長久關係最重要且必要的,但常常感覺難以這麼坦白如實的透露自己的「弱點」,台語有個詞叫做「膨風」也就是吹牛,是為了掩蓋自己沒這麼厲害,用誇飾的方式來模糊現實,而這背後的原因,可以說是不敢坦誠的心理才會刻意誇大自己的能力。

誠實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不容易,除了很難向其他人講出來,有時連自己都在逃避著現實,「不敢接受自我」是其中最大的難處,不願意承認自己就是不如他人,整個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也可以說是「隱惡揚善」,不要把脆弱的一面透漏給他人知道,一旦提到自己比較弱的部分,不是轉移話題就是刻意隱瞞,就是因為不習慣「如此誠實」。

有個可以從現在就能開始做的簡單方法,試試看「停止比較」吧。少看點社群網站,很多的焦慮都是來自比較造成的,看到他人如此光鮮亮麗的結果,越是接受這些資訊越容易覺得自己不如他人,感到越自卑而不敢展現自己。

試著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吧,如果對方是值得自己坦承的那個人,就不用想這麼多,清楚的說出內心最真誠的感受吧。然而如果他人無法接受誠實,甚至是輕視的態度面對你的誠實,那這種人或許也不值得交往,把時間與精力花在其他人身上吧。

對等的互動關係

人際關係要能「健康」且維持長久,很重要的是彼此的權力關係上必須是大致上「對等的」。簡單來說,在相處的時候任一方都不必默不吭聲,直接委屈求全,無論是感到權力比較弱,或是為了其他人的和諧,先放棄自己的發話權;或者總是覺得自己的拳頭(權力)比較大,而認為掌握了發語權,其他人無論何時都必須聽自己的意見。不管是以上哪種,都不是公平對等的人際關係,都不「健康」關係容易產生嫌隙。

對等的互動則是,決策時如果意見相左,首先要做的就是溝通,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試圖理解別人的感受(坦然接受),彼此各退一步找出共識。或是輪流為對方讓步,也是個不錯的互動方式(只要不是某一方特別強勢也可以)。

解決衝突

即便自己能迴避一切可能發生衝突的原因,但人際關係不是單方面解決就沒事了,有時候他人可不總是這麼理性,不見得知道這些相處上的訣竅,就是一副想要吵架的感覺迎面而來,這時候需要先靜下心來,好好嘗試與對方談話。

首先是深呼吸,先不要與對方正面衝突,大吸幾口氣,讓腦袋充滿氧氣,先避免自己反射性的「戰鬥反應」直接反嗆回去。同時也要求對方先深呼吸靜下心來,有什麼話好好說出來,不要一看到就迎面指責,或是一副想吵架的樣子。

彼此都能理性面對之後,接著是「誠實」溝通,講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隱瞞情緒只會讓表面上看起來沒有衝突,但悶氣也只是自己吞下,實際上不把問題清楚說出來,彼此是無法互相理解的,也就無法化解衝突,無論是對方的行為讓自己有什麼感受,是難受、傷心、因為胡亂猜忌而感到失望都好,試著反映真實的情緒,讓對方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並且試著引導對方也說出心中真正的想法,這樣才能找出癥結點,從根本上解決衝突。

--

--

Juo Penguin
Juo Penguin

Written by Juo Penguin

不挑食的雜食者,近期的目標是瘦10公斤。

No responses yet